1991年12月6日 星期五

《现代化与西化》 一书《莱茵笔会》出版序(1991)

按語
這本Klaus Birk所著的《現代化和西化》是大約三十年前,一九九一年我做德國萊茵筆會會長和萊茵通信雜誌主編的時候,找錢資助翻譯出版的一本書。它是德國學生專門討論這場爭論的碩士論文。
那時我剛剛出國,德語勉強能夠閱讀。我基本上還是西化論者,希望以西方的自由主義來改變中國社會,過去共產黨社會的桎梏讓我還不足以把握這場爭論。但是我深感,要從基本問題,基本事實開始討論,也深感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慚愧——這件本應該我們自己做的工作卻由一位西方大學生做了。
這個故事,以後我會在寫回憶錄時寫。現在感到欣慰的是,時過二十九年,我思想上已經有很大的深化和改變,但是我為此書中文版寫的序言,居然在今天沒有令我臉紅。這實在是件很幸運的事情。
在這篇序言中我特別強調:
“‘看来,中国文化反思已经走入一条远离现实的死胡同。无论怎样,这种反思还没有达到科学标准。在社会科学的文化比较研究上尤其要狠下工夫。’——H-Pillath博士指出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研究规范,科学社会有其自身的道德约束。然而,这些内容对于大陆一般的知识分子来说却是很不熟悉的。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涉及一个封闭的极权社会所产生的畸形的文化的问题。由于大陆知识分子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和‘道德’规范,因此很多人不仅到了海外多年思维模式毫无改变,而且在H-Pillath博士的直接批评前感到茫然。
Birk先生在结束本书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能从一九三五年结束的地方继续下去,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這裡說是的就是劉曉波劉小楓,以及河殤的作者們一切居然在二十九年後,二〇一九年,竟然毫無改變,更加嚴重!!到我這裡來留言的可憐的下一代人竟然在能夠看到很多資料的情況下,還是不懂得“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研究规范”“科学社会有其自身的道德约束”!現在重發這篇東西也算是對他們的回答
2019.8.6附筆)

《现代化与西化》 一书《莱茵笔会》出版序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大陆兴起了一场文化讨论。由于德国远离中国大陆,这场讨论直至一九八九年才被引入到《莱茵通信》。刘晓波的反传统宣传,刘小枫的要使中国基督教化的主张在《莱茵通信》上的重述引起了一连数期的讨论。一九九○年底,德国学者C. H-Pillathe博士(中文名字:何梦笔)在向德国读者介绍这场文化讨论的时候写了一篇尖锐的批评性文章,该文的一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在《莱茵通信》一九九○年第五期上,成为《莱茵通信》这次讨论的最后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H-Pillath 博士指出,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文化反思模式。尽管上述作者都已经在另外一个科学文化环境中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却没有多大改变。虽然大家都在强调民主运动的“科学方向”,但是,在这里使用的文化概念却是前科学的。“典型的是,无一作者去接触了社会科学中关于文化概念的争论,尽管他们长期在国外居住,在技术上有此条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理论上,而且对整个中国问题的研究来说都如此。”最后H-Pillath 博士指出,“看来,中国文化反思已经走入一条远离现实的死胡同。无论怎样,这种反思还没有达到科学标准。在社会科学的文化比较研究上尤其要狠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