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有關愛因斯坦書籍的翻譯及閱讀辨析——谈中文阅读爱因斯坦(下)

本文概述:
本文第一部分: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遭遇:从阅读爱因斯坦碰到的翻译问题入手,谈了在中文介绍爱因斯坦中,思想方式、语言问题,以及政治统帅,意识形态化的翻译带来的问题。
第二部分:阅读爱因斯坦的六个问题:从六方面具体描述了时下阅读爱因斯坦存在的问题。1.爱因斯坦是个孤寂的文人;2.爱因斯坦为什么厌恶德国文化传统;3.爱因斯坦与叔本华;4. 爱因斯坦对东方文化的看法;5. 爱因斯坦的音乐倾向;6.爱因斯坦和女人。
第三部分:对三部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的推荐和思索:通过推荐这三部读物讨论了介绍与阅读爱因斯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在时下的中文中如何阅读爱因斯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案例,刺激读者进一步探究,在现今中国的知识领域中如何阅读最近半个世纪中文世界的翻译作品、传统作品研究等著述这一更普遍的问题;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的“新话”问题是否在你的生活现实中存在。

四.阅读与思考——推荐三本重要读物

4.1.对于非科学和科学思想专业者,有三本深入浅出的读物可以说是了解和阅读爱因斯坦必读的读物。这三本书分别是杜卡斯和霍夫曼编著的《爱因斯坦谈人生》,(注解A)卡拉普莱斯和戴森编篡的《爱因斯坦语录》,(注解B)以及瓦伦坦著述的《爱因斯坦传》。(注解C

1)《爱因斯坦谈人生》,英文原名为《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作者杜卡斯女士从一九二八年开始担任爱因斯坦的私人秘书,直至一九五五年爱因斯坦去世。这二十七年可谓是横跨爱因斯坦中年老年,经历则从德国到美国,从希特勒上台前的欧洲到二次大战胜利后的美国。杜卡斯女士可说是这个世界对爱因斯坦最为了解的人。霍夫曼教授则曾经和爱因斯坦一起工作过。在编著这本爱因斯坦谈人生之前两人已经合作出版过一本爱因斯坦传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这本书可说是很具权威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之一,曾经一九七三年度的美国物理学会科学著作奖。
翻译成中文《爱因斯坦谈人生》不过百页,但是在如此袖珍的篇幅中它所包括的内容之广泛,材料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它几乎涉及了爱因斯坦关于人生的看法及生活态度的所有方面。应该说在这方面其后所有有关爱因斯坦的研究和内容,超越这本书所涵盖内容的很少,它们更多地是增加了一些佐证材料。
笔者在上面谈到的爱因斯坦的六个特点,在这部小书中都得到清楚的展现。两位编篡者虽然都和爱因斯坦有着私人关系,但是这并没有使他们过度神化爱因斯坦。相反读这本书你会有一种爱因斯坦活在你旁边的亲切感。此外两位作者自己对于思想和人生的理解也让这本书在思想史,文学史中味醇道正。所以我以为,如果不谈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关于爱因斯坦的人性方面,对人生的态度,大约很难再有比这本书更为清楚简洁的了。这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了解爱因斯坦必读的书。

2)《爱因斯坦语录》是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管理爱因斯坦档案的卡拉普莱斯女士编篡的一本书。这本书首版于一九九六年,包括九百条语录;二〇〇〇年年出版了第二版增订版,二〇〇五年再次出了第三版《新爱因斯坦语录》,增加了三分之一到一千二百条语录;二〇〇九年又继续扩展了三分之一到一千六百条,推出第四版,《爱因斯坦语录最终版》。事实上这本书可以说基本上延续了前书,《爱因斯坦谈人生》揭示的思想线索,不过是在资料上增加了很多而已。其中增加较多的应该说是爱因斯坦谈女人,与女人的关系。这大约是受媒体和社会大众口味的影响,其涨潮落潮也反映在这本书的编排上。第一版在整个编排中有了这方面内容,第三版则专门在附录中设立了标题、增加了篇幅,但是最终版又重新回到了第一版的体例。
这本书在所有的方面都继续了《谈人生》一书的特点,内容更为丰富,但是由于增加了科学思想、哲学以及一些政治历史内容。所以这本书更独立成册,成为不仅是关于爱因斯坦的人性和人生态度,而且涵盖他的科学及哲学思想,可以单独较为全面地参考引述爱因斯坦的一本简明读物。
这本书和七十年代以来大陆出版的中文编篡的《爱因斯坦文集》以及其它一些文选相比,不谈译文质量只谈编选体例,我以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本书给出的是纯正的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读这本《语录》和《谈人生》,你绝对不会误会爱因斯坦。

3)瓦伦坦的《爱因斯坦传》是我最为推荐的第三本书。
和前两本书相同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女士,也是和爱因斯坦相熟,并且与他的第二个妻子爱尔莎,以及爱因斯坦家庭的其他成员来往密切。而瓦伦坦更独具的特点是她是波兰人,曾经在德国和法国学习工作过,专业是艺术史。
尽管这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没有五十年后的那种开放,但是整部书中渗透着经典传记所固有的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不是说教及教条的神化。除了在女人问题上,作者没有那么具体直接地揭示爱因斯坦曾经爱过的其他女人,及爱上爱因斯坦的一些特殊的女人外,所有我前文所述的值得注意的六个方面,瓦伦坦在书中都伴随历史的进程、具体事件清楚地展现出来。
从爱因斯坦活着的时候到至今他去世后的六十年中,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爱因斯坦介绍和传记出版。但是如此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文学性、思想性和历史性的经典传记,这部著述可说是首屈一指。
这本书尤其令我惊奇的是,瓦伦坦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哲学问题的把握,对于她也亲身经历的二次大战前后各种复杂的历史现象的把握和描述竟然如此准确和简练,至少可以说在中文世界中至今甚至没有一位研究科学思想的人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如此准确全面地把握爱因斯坦。
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科学家的传记中,居里夫人女儿写的《居里夫人传》是一本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几代人的传记。我认为,与其相比,瓦伦坦的《爱因斯坦传》无论就思想还是历史,还是人格的丰富性的揭示,都超过了《居里夫人传》。我甚至以为,倘若在更多的爱因斯坦和女人的关系的材料公布后,也就是在今天让瓦伦坦来描述这些故事,肯定会比时下那些作者的文字更具有浪漫诗意,更跌宕起伏,也更有深度。
因为在我看来,经典的传记描述了人的神性那一面,追求那一面,隽永的那一面。现代的传记揭示了人的丰富的人性那一面,对生活,对人生,对他人,男人和女人的炽热的物性的爱的那一面。
现代的传记破除的是那种化经典为僵化的教条,也就是把爱因斯坦教条化,脸谱化,非人化。可如果把人的追求,精神上独特享有的隽永的一面否定掉,爱因斯坦为人类带来的巨大内容,丰富多彩的情趣就全没了,如此剩下的就只是常人都有的酒色财气。然而,爱因斯坦是个“人”,却又超越“常人”。他不是“常人”,不平常的原因如果去掉经典内容就无法理解。所以真的理解爱因斯坦,真的通向爱因斯坦的灵魂不容易,只有经典作品,经典作家,瓦伦坦那样的作家才有可能接触到带有传统经典精神的爱因斯坦。
瓦伦坦的这部传记虽然尘世欲望的实体性、复杂性不如最近二十年的一些书籍,可它的确是从尘世迈向了爱因斯坦的精神和灵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4.2.在中文世界对于爱因斯坦的介绍和研究中我曾经做过三方面的工作,翻译出版过瓦伦坦《爱因斯坦传》;卡拉普莱斯编篡的《爱因斯坦语录》第一版;以及对于爱因斯坦早期量子思想做过一个较为全面的八万多字的探究。前两个工作直接涉及到一般读者如何从中文阅读爱因斯坦,所以在此简略谈几句。
我所翻译出版的瓦伦坦的《爱因斯坦传》,原书名直译应该是《爱因斯坦戏剧性的一生》,、(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 。工人出版社出版时为了突出“科学传记”和“文学传记”的区别,出版时名字改成了《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我由于专注于内容,没有对此作更多的思考。但是现在看来效果不好,因为这实际上削弱了它的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让人感觉不到本书的分量。这让我非常后悔。
事实上,如果你不是搞专业物理和思想研究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一般读者的书。它可说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具有经典特点的作品。工人出版社为这本书的中文版插图和设计也堪称是第一流的。加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的这本中文本,无论就丰富性还是美学感都比这本书原来的法文版,后来的英文版和德文版要好。
如前所述,就我对思想。艺术和历史的理解,它实在是应该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拥有比那本在中国畅销半个世纪的《居里夫人传》还要高的地位。之所以没有如此,我感到惭愧和心痛。倘若能够再版,我希望书名改为《爱因斯坦传》,因为这本书工人出版社编辑得太漂亮了,如果不能够更多地到达年轻人的手里,是不应该的。

4.3.我所从事的第二个工作是翻译《爱因斯坦语录》第一版。这本书在二〇〇一年在杭州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出版四年后,零五年出版了英文增订版,第三版《新爱因斯坦语录》,五年后二零一零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范岱年先生翻译的中文本。但是大约与此同时,二〇〇九年英文版又推出了第四版,《爱因斯坦语录最终版》。为此,在中文读者面前就有了两个《爱因斯坦语录》的版本:《爱因斯坦语录》和《新爱因斯坦语录》。这两个版本大约四分之三是同样的内容。范岱年先生翻译的《新爱因斯坦语录》,我因为写此文刚刚托人带给我,因此没有时间做进一步对比。初步浏览后我愿意谈几个不同,供读者自己判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偶然出现的现象。这两本爱因斯坦语录的翻译出自两种截然不同,或者说截然对立的思想倾向的译者。为此,它就为我前所述的介绍爱因斯坦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具体对比的案例。我想,细心的读者从译文的“文本”到译后译者感言都能感觉到这种不同。
首先这反映在对这本语录的评价上。我们认为,原书一本编纂的非常好的,不可多得的读物,这本语录篇幅虽然不大,文字不多,给人的却是一个立体、丰富的爱因斯坦。但是第三版的译者范岱年先生,以及我研究生时的导师许良英先生对这本语录的编纂有很多不满。(见第一版中文本序及第三版译者后记)他们认为一些该选的,如爱因斯坦一九四九年的“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以及一些“有震撼力的心声被遗漏了”。据许良英先生自己说,他在六十年代初之所以接受党的任务——翻译爱因斯坦著述,就是因为“发现爱因斯坦终生信奉社会主义,政治上是我们团结的对象,才心安理得的编译他的著作,介绍他的思想。”(中国青年报,201326日)
关于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首先是我们不觉得语录的编选有这种缺憾,其次我们认为必须要说的是,在这里爱因斯坦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社会说的“社会主义”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在一般社会是一个常识。
“民主社会”不等于“纯资本主义”,爱因斯坦说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主张正义的一种倾向。正是为了消除这个混乱,所以西方后来从来不称共产党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爱因斯坦语录的编选者没有选这些政治言论是有根据的。因为爱因斯坦对于西方,对于现代社会的更为根本性的批评和反省在语录中已经存在。而在中文世界到二〇一〇年还这样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这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看到,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意识形态化再造“新话”的一个具体案例,也就是新的语言方式的实行和灌输,政治和意识形态统帅一切的结果,使得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些语言原来的意义。
其次对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我们不认为他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缺点(D,《新爱因斯坦语录》,476页),我们认为那是他丰富具体的人性,或许在这之中才更显他的伟大。其实戴森在这本语录的前言中就已经明确地谈了这个问题。他说,发表爱因斯坦的情书,不意味着对爱因斯坦的背叛,它“描述出一个充满魅力和质朴纯真的爱因斯坦,……比那个温和的哲学家更加伟大和更令人景仰。当人们了解了爱因斯坦生活中隐秘的一面,就会对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领域中的贡献更加惊奇。这本书表明,真正的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超人的天才,而是一个人群中的天才,因此对我们来说,他甚至更加伟大。”(B13页)

4.4.第三,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译文的文风问题。
如果阅读爱因斯坦,你没有感到爱因斯坦的言论及文字清楚、明确、简单并且锐利,那么要么是作者或者译者还不理解爱因斯坦的语言或文字的思想,要么就是作者或者译者的文字能力有问题。因为爱因斯坦的过人之处,他的精神和思想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简洁、锐利。这和那种油腔滑调,充满晦涩黑话的马克思主义及黑格尔式的所谓辩证思维是完全对立的。不然就不会有本文开头所述的雅斯贝尔斯的故事。事实上,任何接触过爱因斯坦文字的人都会立即感受到爱因斯坦思想的简洁、锐利,甚至某些时候可说是入木三分、刻薄。因为他是一位旷世天才,一位绝对的滑稽人生的智者。
其次,进一步探究爱因斯坦的这种清楚、锐利,我们就会发现科学思想有着自己的语言、语言规范。这种语言方式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对立的方式——从概念到叙事,说到底也就是思维方式。例如,爱因斯坦谈到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者,乃至黑格尔主义者们所谈到的“理论”完全不是一种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命题方式在爱因斯坦那里根本不会出现。因为这里无论“实践”,还是“真理”,乃至这类思维的“检验”在科学思想中都是专断的、本体论的伪概念。
然而,还不仅如此,科学的、经验主义的叙事方法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根本就是一种做人的气质。这不仅在爱因斯坦身上,而且在罗素、石里克、波普身上都是如此。波普曾经直接斥责过法兰克福学派的晦涩黑话,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来的骗人的辩证法;以及那类知识分子的油滑、不负责任。
为此,在翻译爱因斯坦传记和语录的时候,我们占有一个顺理成章的合法位置,那就是,在我从事这两个翻译工作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早已经从马克思主义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经验主义者。所以对于爱因斯坦早期的经验主义倾向和中期后的唯理主义——康德主义倾向非常共鸣,而我们对艺术、对于生活,对于神秘主义,乃至对于女人的理解都亦步亦趋地可说是围绕在爱因斯坦的左右,所以对比这两部书的翻译质量,我们可以说的一点是,在我们的译本中,可能会有理解深浅及孤立的错误,而完全走味的可能性很小。
我这样说绝不是没有根据,因为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意识形态工作者很难理解爱因斯坦对于雅斯贝尔斯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概念无法表述爱因斯坦思想。例如,在《爱因斯坦谈人生》中文本中文序言中竟然称爱因斯坦是一个“唯理论的唯物论”。在《新爱因斯坦语录》中称爱因斯坦是“唯理性的唯物论”。须知,在哲学史上唯理论就意味着一定不是唯物主义——物质主义。这两个词绝对不能连接在一起。在科学哲学及思想中的“理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也根本不是一种意思。爱因斯坦的唯理论的“理性”,是人的一种想象与构思能力,而非唯物主义的反映世界的能力。爱因斯坦对于理性的运用,对于理论的理解从根本说是彻底地反唯物主义的。
再例如“本质”和“思辨”这两个概念在爱因斯坦那里从来是否定性的。在认识论问题上,他从来不会正面使用这两个词。这在科学思想传统中是基本的常识。而这类由于对科学思想的不理解在翻译译文中出现的语义不清在《爱因斯坦谈人生》出现多处,在其它一些重要的爱因斯坦中文文集中也经常出现,它让人读了不知所指。而这肯定不可能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及风格了。
对我们来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在翻译中对于爱因斯坦的论述和行文的理解毫不感到困难。而对于爱因斯坦和康德,爱因斯坦和叔本华,爱因斯坦和马赫的关系的有关论述和描述,爱因斯坦对于雅斯贝尔斯这类思辨哲学的斥责,我们甚至感到快感,兴奋、充满渴望地接受它们。
这样的喜好厌恶的分歧当然也反映在爱因斯坦对于德国文化、德国社会,对于音乐,对于东方文明,乃至神秘主义的东西的看法上。由于我们和爱因斯坦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同样的感觉,因此在翻译中感到熟悉并且受到很多启发。这也使得我们在翻译介绍爱因斯坦几乎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东西。
我们不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来理解解释爱因斯坦,这就决定了至少在思想气质上我们的译文离爱因斯坦更近。更因为在翻译这两本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我在第三部分谈的问题上我们都和爱因斯坦的思想有着强烈的共鸣,并且从中汲取了很多的思想养分,正因为此我才肯定地对读者说,我们翻译出版的那本《爱因斯坦语录》在气氛上一定更接近爱因斯坦。也正因为此,对爱因斯坦的这些思想在翻译时,我们从内心底处促使我们努力更好、更充分准确把他们翻译出来。
没有这种爱,我相信是译者很难较为接近地翻译出爱因斯坦的思想和精神来的。半生不熟、囫囵吞枣式的对西方的认知和介绍不可能把握到理解介绍爱因斯坦的真谛,

4.4.关于能否准确翻译出爱因斯坦的思想和气质,我还想强调的一点事,我们的翻译对照过爱因斯坦的德文原文。这个对照当时就让我一下子明白,德语翻译成英语后的文字,德语本和英文本,表达相去竟然如此大。
爱因斯坦的母语是德语,他的很多文字,尤其是中期以前大都是德文原文,而德文原文和这本语录的英语本区别如此之大令我非常吃惊。很多在德文中的句式本来是间接式的陈述,方式委婉含蓄,可到了英文本都变成了直陈式,直截了当,甚至省掉了很多词语。为此我们在中文翻译的时候做了很多软化的气氛处理。
任何真正对一个人的研究都必须看原来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种思维方法。对此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秘书杜卡斯和研究者霍夫曼还是《爱因斯坦语录》的两位编纂者都深切地感到这点。所以在《爱因斯坦谈人生》一书的英文版中完全附录了德文原文。《爱因斯坦语录》的编篡者戴森则明言,希望出版一本原汁原味的德英本语录,原来是德文的保留德文,原来是英文的保留英文。
当然中文译本和原版语录的要求和对象都不同,不可能附录英德文。但是在看过戴森的序言后,在知道我们在翻译第一版的翻译后记中对于英文和德文不同的强调后,如果范岱年先生在其后九年出版的第三版《新爱因斯坦语录》仍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把原来德文的爱因斯坦的文字用德文校订,那就依然是一种利用出版权利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对知识的傲慢,对爱因斯坦的继续不敬。

五.结语

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谈到科学发展中的不同科学理论的革命性的转换的时候,曾经一再强调的不同范式有不同的规范,不同范式不可通约。他认为,狭义相对论不是从牛顿力学中发展出来的,而是在新的前提下生成的新的理论。
在对于科学发展和科学思想的研究中甚至有广义的“普朗克定理”,那就是新理论的接受只有等老一代的人都死去。这意味着不同规范的思想难以互相理解,难以通约。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在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问题上,要想更准确地理解爱因斯坦,首先是怀疑审查您自己的规范,也就是您自己的思想方法,其次是翻译成中文的译文的规范。您要问自己,我理解的爱因斯坦对吗?您还要问,这中文翻译对吗?有能力的人当然也应该问,这西文的著书者介绍的准确吗?
在这三问中,对于大陆中国读者来说尤其要关注的是对爱因斯坦所采取的意识形态化的再造问题。这就是《一九八四》中所谈的用“党话”,“新话”重新构造历史和话语问题。这个问题对中文读者来说是极为严重的问题,而绝非可以轻描淡写,当然更不能够忽视。
而如果你没有感到这个问题,坦率说,这本身就说明你的感觉出了问题!
对于港台的读者来说,同样有这个问题,不过是程度要轻得多。
面对所有这一切问题,我认为,中文译本可能很少有能够翻译出爱因斯坦以及原著者的思想及精神的。在现在的条件下弥补的办法,除了谨慎阅读、多思索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几本书对照阅读,有疑问的问题到其它地方查对。
带着思索怀疑的眼光去阅读。凡是阅读爱因斯坦的人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修养,所以做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

无论怎样,对于阅读与理解爱因斯坦,正如爱因斯坦所叮嘱,“‘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爱因斯坦)”(A100页)
对此,爱因斯坦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我从来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国家、故乡、朋友,甚至联系更为密切的家庭。对于所有这些关系,我甚至感到一种从来不能平息的陌生感以及对孤独的渴望。”(B8页)

对于中文阅读爱因斯坦,最后我要说的则是,在阅读爱因斯坦的时候,千万记住:
无论用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概念及思想,都无法读懂爱因斯坦;
真正的爱因斯坦是一位典型的、具有高度自我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位流浪者,一生几乎一直是孤独地对抗整个社会,当然包括各类党派团体及意识形态分子。

2014-06-08 德国·埃森

索引读物:
A.爱因斯坦谈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高志凯翻译,1984年,北京
B.爱因斯坦语录,杭州出版社,仲维光、还学文翻译,2001年,杭州
C.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爱因斯坦传》,瓦伦坦著,仲维光翻译,工人出版社,北京,2009
D.新爱因斯坦语录,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岱年翻译,2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