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往昔我曾談到王丹 ——摘自93-03年仲維光許良英先生的通信

筆者按:

1.二零一三年初,王丹泣告許良英先生辭世的時候,我已經被許良英先生革除師門將近十年。我在悼文等一些文字中曾經提到,我和許良英先生的關係,在精神和思想上的互動應該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精神活動史某一側面的一個寫照。幸好我們兩人都有保留信件的習慣,所以我的這個看法,這一段歷史幾乎用不著在用我這個還活著的後代再說什麼,一切都可以用歷史上的文字來表述。
我和許先生之間的通信留下來的大約有幾十萬字,其中有一些是涉及王丹的。我是八八年出國後,九四年第一次回國探親的時候通過許先生認識王丹。從此開始了與王丹的一些來往來。九九年夏季,王丹到美國後在許先生的建議下,秘密到我這裡來了八天。我帶著他在德國和荷蘭周遊了一些地方,去了龍應台家,也到在荷蘭萊頓的詩人多多家住了一天,其後還到埃因霍溫看了世界乒乓球比賽。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挑战一切世俗权力——孟煌解构连续三年斯德哥尔摩裸奔的艺术空间轨迹

旅德著名画家孟煌先生十二月十号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举行时,第三次在颁奖典礼外举行裸奔。究竟如何看待孟煌的这个发展了三年半的行为艺术作品,以下是天溢发自德国的对孟煌先生的采访报道。

十二月十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外,旅德著名画家孟煌先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第三次裸奔。他在裸奔前发表了宣言,把他的这一行为艺术的新阶段题为“意志的空间”。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在二〇一一年年初,以“空椅子”开始的行为艺术,记者采访了孟煌先生,请他正在欢度圣诞节,迎接新年的听众,对这个历时已经三年半但是还在历史和地理空间中展开的作品进行了解构。

关于他的作品,孟煌先生首先对记者说,“这个作品是慢慢成型的。刚开始就是一把椅子,这把椅子它是由于刘晓波引起的。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这个比较奇怪的历史中,他却仍然蹲在监狱中,可那边斯德哥尔依然给他放了一把椅子。其实发自内心来说,那种造型不是我的审美,那种造型在我的眼睛里,我就觉得比较虚伪。如果你的造型没有说服力,你就只是摆在那里,我就想到,你不如把这把椅子邮寄给刘晓波。所以我就开始把一把椅子邮寄给了正在监狱中的刘晓波。”

关于为什么从“空椅子”——指向中国的空间,发展到“裸奔”——在斯德哥尔摩的都市,孟煌先生说,“邮寄了一把椅子,其实这个手段或者说它的语言方式是抛出了一个问题,它不是把问题静止到那个地方,这个是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反共是做人的底线 ——看穆勒廖亦武声援香港雨伞革命照片感


“某些人说我一贯反对共产党,我问心无愧地坚持这一立场。因为我认为,共产党令人憎恶的程度绝不亚于纳粹。”(雷蒙·阿隆-1982

(照片为捷克11月17日纪念天鹅绒革命二十五周年,示威人士抗议总统泽曼过度亲中,担心共产政权会再次出现。)

1.流亡作家廖亦武用自己的热血在欧洲点燃了一堆又一堆反对残暴的共产党及其暴政的火焰!
在每一个场合,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时刻!
十一月十八号,他又为我们创造出一张历史性的照片,支持香港雨伞革命,拒斥共产党!
十一月十七号,夜间那个时刻被这张照片记录,而这张照片又把那个时刻变成了历史性的时刻。
我们说是历史性的是因为它意义深远、关心深切。我们说它意义深远,关心深切是因为廖亦武,这位法兰克福书展和平奖获得者,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与柏林文学节的创办者、主席乌尔里希·施莱博,及罗马尼亚的那位记录共产党暴政的记者,一起再次向一个人类的怪胎,毒瘤——共产党说不。
然而,又岂止是说不,是咒骂、厌恶、更是唾弃!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浅谈五四后当代中国知识精英的彻底臣服化

1.
有网友论及:中国其实直到明清知识分子和权力的关系都不完全是时下所说的隶属关系。又说,中国的宗教属于君王,晚清君王结束,所以中国知识分子没了信仰寄托而终有投湖、自沉之殉道者。这前半段说的非常确切,但是,后一句“宗教隶属于君王”由于没了君王而知识分子失去了信仰载体,却是值得探究的,因为这又是用外来的框架套用中国特有的事物。
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我正在思索“再谈意识形态问题”一文,所以暂时无暇详细展开。然而,由于意识形态问题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这也就是说谈中国近代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与我研究的意识形态与极权主义问题一样,离不开西方社会的近代变化问题;这个变化不单影响西方,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世界,而这个西方社会的近代变化则是在“基督教宗教”社会及文化基础上的变化,这样两个文化传统的区别以及后者在近二百年中的强势扩张影响,就造成了我们研究当代几乎可说是一切问题的基础;所以这就促使我搁笔、先为此写下一点零感。

2.
谈中国知识分子和权力关系的变化,首先,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的君王和儒道释思想一样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对于天地人,人生理解的结果。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样的说法: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宗教隶属于君王”。其实这一点就是这位朋友也已经看到,因为他已经看到,直到明清中国文人和权力的关系也不是时下所说的那种隶属关系。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谈“革命”与“战争”问题

有大陆朋友来信说,近日在大陆学界一些人中在争论究竟如何理解革命还是战争问题。一些人推崇革命,甚至以为是目的,由此而推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些所谓革命;一些人推崇战争,为此而为掌权者们的为了政治目的,以及对于异己力量运用战争鼓吹。究竟如何评价时下这个对于革命和战争的争论,朋友希望听听我的看法。
二十世纪被称为是“极权主义的世纪”,而这两个概念,革命与战争,恰和我正在研究的极权主义问题密切相关。这两个概念与两个极权主义政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还不仅如此,在关于极权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的研究中,这两个概念还有这更深刻的历史、哲学,以及文化根源,所以它们才从十八世纪末期后,也就是法国革命后逐渐对最近一百年的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尽管对于革命和战争问题的讨论,当人类经历了两次大战以及两个极权主义的灾难后,人们越来越感到研究它,弄清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是这两个问题在大陆知识界的讨论却可以说直到如今也没有进入到学术界,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过。因为尽管从八十年代中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無從躲避的黑暗——答客對我的臆測

有讀者對我對文革的看法評述說,「我時常感覺仲先生難脫文革帶給他個人的創傷,無論情緒,還是觀點,也許由於我沒有經歷過文革,雖然我的祖父、外祖父他們經歷過磨難,但總歸難以切身體會文革帶給人性的摧殘,坐著說話不嫌腰疼,這是命,我也無法去勉強仲先生。」

本不想回應這樣的問題,可這樣的說法,一來二去就會被認為真實,且影響人們對我對問題探究的理解。套句德國人在討論希特勒問題時常用的話:這些加了特殊邊界條件的做法,把一些看法「修飾」,使它相對化,有條件和局限了,從而影響了人們的理解和把握,所以不得不答一兩句。

我其實從來沒有受到過迫害。讀書一路順風,從來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可一直是最好學校裡最好的學生;而且在學校,無論文藝還是體育都出盡風頭。文革時雖然站在紅衛兵的對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仲维光:柏林墙倒塌25周年是历史的里程碑

9号是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日, 德国展开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包括在柏林举行的音乐会和展览以及大型露天集会。10号,旅德极权主义问题专家仲维光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今年的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活动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表明了人类对于共产党历史的认识,对于共产党的认识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有超过100万人前往柏林勃兰登堡门参加了周末的纪念活动。德国总理默克尔9号在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说,这一事件向全世界昭示: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

仲维光表示,时间没能淡化这段历史,纪念柏林墙倒塌的活动已深入民间。【录音】这一次纪念大家看到,这个25年前的历史并没有过去,而且很多人依然是热泪盈眶。而且这次纪念活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20年更加民间性,而且更加个人化,如果说20年纪念活动是官方的、有组织的一个盛大的活动,那么这次活动呢则是深入到民间的每一个角落。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文革之后无京剧

——听李和曾一九七九年“空城计”录音有感

(首发于台湾《新纪元》杂志396期)

不知是何人编排,网上youtube京剧录像四大须生的四段《空城计》后面加了第五段,李和曾的《空城计》。这一加可不得了,它不但让人理解了不可同日而语之意,而且更理解了何为画蛇添足。

四大须生之为四大须生并非浪得其名。看看杨宝森、奚啸伯呕心沥血的琢磨,马谭走过的历 程就知道了。李和曾的造诣实在说真的只能望其项背。因为无论就其对京剧的理解,还是追求所下的功夫,以及成长存在的环境,都无法和人们公认的四大须生相 比。看不到这一二三的区别的,最好还是少来糟蹋京剧。李和曾有点前人给的修养,可名声却是后来的“革命”造就的。四大加一不过是凸显编者的突兀、荒唐!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长安从此无子期 ——悼念当代翻译大师马元德教授(2014文)

七月三十号中午,从北京朋友处传来著名翻译家马元德先生两天前,二十八号去世。消息传来顿觉一片茫然,再次感到不知人生生死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无法想象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挚友马元德先生竟然真的就如此驾鹤西去,再也不可能再见。
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想,八十多岁的马元德先生竟也难得健康,没有听到什么意外的消息,还在想不知哪日能够回到北京,而回到北京的一大乐事就是与马元德先生深谈,神聊,神侃!可如今一切随风而去,随风而去,再也不复可能……心疼,神痛……斯是人生,令人木然无语!!

马元德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一位一生穷困,似乎落魄却飘然散漫的文人。他的译著在当代中文翻译界几乎可说是无出其右者。

一.马元德与罗素

我认识马元德先生是七十年代初期。那时我们那代被文革中断学业的老中学生被驱赶到社会的边缘,在社会中没了正常秩序的道路和人生的阶梯,为此,有些思想和抱负的人各自都在按照自己设想的社会未来,自己对此的人生规划努力。有几位在他那里跟他学外语的中学生,其中有四中的黄其煦与龚继隧,可能就是通过他们老马就认识了我们这个圈子的人。我想我认识老马大约是通过于友泽,即后来笔名江河的所谓朦胧派诗人。很快老马就经常到我家来,我和他的关系,聊天的范围也超过了他和于友泽那些人。因为我从七零年起就转向了经验主义哲学,而这个哲学倾向,后来我发现竟然就是老马的性格倾向。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闲谈极权主义话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

(首发:《新纪元》,http://www.epochweekly.com/b5/390/13905.htm

很高兴这篇“谈中文阅读爱因斯坦”引起了一些讨论。能够引起讨论总是好事。但是我希望诸位小友,一,讨论中一定要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其二就是不要急于和别人“争”论,而是多思索反问。
在讨论中,尤其是在“争论”中,以前乃至现今我常有一种无奈感,因为对方太敢谈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太多了。现在于我好一些了,因为我能够切实地把握的问题稍微多了一些。例如那个阿伦特问题就是个很典型的问题。很多人在那里天花乱坠地谈阿伦特,可我知道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我要谈这个问题,要准确地说出一二三却花了几年的努力。所以与其争论,不如退而思索。
其三,切实的讨论我认为首要关注的是方法问题。你的方法,你谈的人的方法是什么,如此导致的是根本性的问题。现在说到的卢梭问题也是一样。谈文化问题时我接触过卢梭的一点,但也就是一点而已。时下卢梭和极权主义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坦白说我还没有精力进入这个问题。你看,随手可以找来的已经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的德语文献就非常多,如: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悼念马元德先生(2014.07.30文,附“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者”)

今天收到朋友传来的信息,交往四十多年的亦师亦友的忘年交马元德先生前天驾鹤西去,这真让我无法接受,在写出悼念马先生的文字前,先重发这篇几年前谈到马先生,并且得他首肯的文字,以示纪念。马先生的辞世让我感到,再回北京等待我的空虚; 马先生的一别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孤独。我无法接受马元德此去就不再回来……人间已无马元德。我也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威力,一个人活着, 走了,居然能够留下这样一个空洞!(2014-07-30)

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者?
(2012年旧文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有關愛因斯坦書籍的翻譯及閱讀辨析——谈中文阅读爱因斯坦(下)

本文概述:
本文第一部分: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遭遇:从阅读爱因斯坦碰到的翻译问题入手,谈了在中文介绍爱因斯坦中,思想方式、语言问题,以及政治统帅,意识形态化的翻译带来的问题。
第二部分:阅读爱因斯坦的六个问题:从六方面具体描述了时下阅读爱因斯坦存在的问题。1.爱因斯坦是个孤寂的文人;2.爱因斯坦为什么厌恶德国文化传统;3.爱因斯坦与叔本华;4. 爱因斯坦对东方文化的看法;5. 爱因斯坦的音乐倾向;6.爱因斯坦和女人。
第三部分:对三部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的推荐和思索:通过推荐这三部读物讨论了介绍与阅读爱因斯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在时下的中文中如何阅读爱因斯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案例,刺激读者进一步探究,在现今中国的知识领域中如何阅读最近半个世纪中文世界的翻译作品、传统作品研究等著述这一更普遍的问题;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的“新话”问题是否在你的生活现实中存在。

四.阅读与思考——推荐三本重要读物

4.1.对于非科学和科学思想专业者,有三本深入浅出的读物可以说是了解和阅读爱因斯坦必读的读物。这三本书分别是杜卡斯和霍夫曼编著的《爱因斯坦谈人生》,(注解A)卡拉普莱斯和戴森编篡的《爱因斯坦语录》,(注解B)以及瓦伦坦著述的《爱因斯坦传》。(注解C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孤寂的文人——談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问题(中)

本文概述:
本文第一部分,上: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遭遇:从阅读爱因斯坦碰到的翻译问题入手,谈了在中文介绍爱因斯坦中,思想方式、语言问题,以及政治统帅,意识形态化的翻译带来的问题。
这是第二部分,中:孤寂的文人——阅读爱因斯坦的六个问题:从六方面具体描述了时下阅读爱因斯坦存在的问题。1.爱因斯坦是个孤寂的文人;2.爱因斯坦为什么厌恶德国文化传统;3.爱因斯坦与叔本华;4. 爱因斯坦对东方文化的看法;5. 爱因斯坦的音乐倾向;6.爱因斯坦和女人。
第三部分,下:对三部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的推荐和思索:通过推荐这三部读物讨论了介绍与阅读爱因斯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在时下的中文中如何阅读爱因斯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案例,刺激读者进一步探究,在现今中国的知识领域中如何阅读最近半个世纪中文世界的翻译作品、传统作品研究等著述这一更普遍的问题;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的“新话”问题是否在你的生活现实中存在。

三.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几个关键问题

尽管多年来在中文世界在爱因斯坦介绍问题上犹如梭子鱼、虾和天鹅拉车那样,方向不一,分力不同,甚至有强烈的政治力量的扭曲,但是爱因斯坦强大的个性,超越时代的追求还是刺破铁幕和迷雾进入了中文世界。
一部最近四十年爱因斯坦重新进入中国出版世界、精神世界的历史,让人看到的是个性和思想的力量。对此,老大哥《真理部》的人的感觉是对的,只要人们能够读到这些文献,只要人们还明白过去这些语言的意义,爱因斯坦所代表的知识的力量,追求的力量,个性的力量,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就会被重新理解,释放出来,点燃人们在黑暗中的希望:即对人的精神和真正生活的渴望。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遭遇——谈中文阅读爱因斯坦(上)

本文概述:
本文第一部分,上:中文阅读爱因斯坦的遭遇:从阅读爱因斯坦碰到的翻译问题入手,谈了在中文介绍爱因斯坦中,思想方式、语言问题,以及政治统帅,意识形态化的翻译带来的问题。
第二部分,中:阅读爱因斯坦的六个问题:从六方面具体描述了时下阅读爱因斯坦存在的问题。1.爱因斯坦是个孤寂的文人;2.爱因斯坦为什么厌恶德国文化传统;3.爱因斯坦与叔本华;4. 爱因斯坦对东方文化的看法;5. 爱因斯坦的音乐倾向;6.爱因斯坦和女人。
第三部分,下:对三部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的推荐和思索:通过推荐这三部读物讨论了介绍与阅读爱因斯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在时下的中文中如何阅读爱因斯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案例,刺激读者进一步探究,在现今中国的知识领域中如何阅读最近半个世纪中文世界的翻译作品、传统作品研究等著述这一更普遍的问题;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的“新话”问题是否在你的生活现实中存在。


一.阅读爱因斯坦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1.1.因为我出版过一些有关爱因斯坦的文字,所以有些想了解爱因斯坦的青年学生希望我能够向他们推荐介绍一下应该阅读哪本爱因斯坦传记。为此,我愿意借这个机会就我的所知和大家更进一步谈谈,如何从中文阅读爱因斯坦。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物理学家的气质

——由百度百科对原清华大学陈纲教授的介绍所想到的
我的自学按计划从哲学进入物理以后,也就是七十年代中期我才知道,我是那么地痴迷于理论物理学家们的追求及方法,及他们力图描述宇宙和世界的语言与方法。
理论物理学的书籍对我来说是最充满文字魅力的书籍,是最能够让思想的每一个努力都能够找到着力点,吃上力的探究,理论物理的演绎和诠释如诗歌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如红楼梦中所说的《牡丹亭》、《西厢记》那样的读来满口生香。或许甚至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没有一部文学创作和诗歌,如理论物理那样充满瑰丽的,让人心旷神怡的色彩。但是我终究由于时代,由于过早地选择哲学和思想为路,而无暇,并且没了专心于物理的可能。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还学文:遇见许良英先生(下)

按语:这篇文章是去年,一三年还学文写的。我极力反对她发表,为此拖到一年后的今天。现在,她再次坚持认为,早些发表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负责而不再拖延。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直接涉及我和许良英先生多年来的讨论,所以分上下转贴在此。
——仲维光
…………
二、定义“Democracy

199499日信中仲维光谈到已故政治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关于“Democracy”的一种意见,“民主一词在德语中被翻译成人民政权是严重的错误。从来就没有过一种人民的政权,……民主从一开始就是寻求一种方法,不使某些人权势过大,并且这始终是民主的中心所在”。
卡尔·波普即遭许先生批判,他不喜欢波普。却未必了解他。许先生认可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因为爱因斯坦尊崇他。但爱因斯坦多次谈到叔本华“人只能做他想做的,不能要他想要的”的格言深刻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许先生却执意要爱因斯坦“根本不可能接受”叔本华的影响,理由是“众所周知,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悲观论和唯意志论,为人极端自私,而且言行不一。对于这些,爱因斯坦都格格不入”[1]。而那个“众所周知”,官方哲学而已,许先生却以此无视爱因斯坦的自述。

还学文:遇见许良英先生(上)

按语:这篇文章是去年,一三年还学文写的。我极力反对她发表,为此拖到一年后的今天。现在,她再次坚持认为,早些发表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负责而不再拖延。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直接涉及我和许良英先生多年来的讨论,所以分上下转贴在此。
——仲维光
遇见许良英先生

2013年元月许良英先生去世了,我先生仲维光曾经是他的学生,而这层关系在他去世十年前已经结束。悼念之后,这一页理应翻过、合上。我从未想到过自己会有关于许先生的文字,事出也偶然。丁子霖女士悼念许先生文中特别提到仲维光和我对她文字的批评、提到许先生对仲维光的决裂与激愤之情。一如十年前许先生突然公开与学生的私人通信出我意料,许先生那样的激愤又一次出我意料。我原以為了解许先生,看来,其实不然。
我知道许先生是因为仲维光,九十年代初仲维光初到德国许先生信后注,“刚才来棣读了这封信,说‘你写文章不能发,只能写信,给两个读者看!’ 。”王老师不错,许先生的信是当文章写的,读者基本上一人,仲维光。除了维光间或转达以及偶然也涉及到我的事情,与许先生我基本置身事外。许先生的信起初跟着读过一两封,那种坚硬和不容分说我很不习惯,渐渐远之。第三者尚且如此,何况不仅是读者的仲维光,而他,始终如一地设法建设性地维护师生关系。我在一旁看得辛苦, 2003年许先生的决裂终于解脱了他。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詩”還是“觀念藝術”《下》 ——對當代中文詩歌的質疑和拒絕

提要:
本文(上)從當代中文詩在中國讀者中的尷尬地位描述了這兩代詩人的來源。他們模仿、繼承的不是中國詩歌,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尤其四九年後的現代詩、翻譯詩。接著闡述了爲什麽說翻譯釋詩不是詩,簡略概述了中國文字的一些特點。
本文(下)論述了爲什麽說翻譯詩和朦朧詩造成中國詩歌和語言的蛻化,爲什麽最近四十年來,起自朦朧詩的當代詩人的作品不能夠稱為“詩”,只能夠稱之為“以文字為材料”的“觀念藝術”。從而最後提出:當代中文詩必須回歸傳統,回歸自己的語言規範。


(接本文《上》)
8.爲什麽說翻譯釋詩及西方文化的強勢造成了中國語言蛻化

8.1精致的中國文化和語言

其實無知的不僅是那些朦朧詩人們,還包括那些一知半解,同樣好為大話,染有“假大空”色彩的漢學家。不然他們怎麼能夠說出“楊煉回到先秦,北島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中國語言,顧城是一首會走路的詩”這樣的大話。
有如此一個環境,如此一個開始和發展,最後才有當代中國文學領域中的那個最荒謬的結果,一個專制社會的弄臣,一個專制社會中造成的最無想像力、語言粗俗,很有些狡猾機智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一個空前絕後的醜聞。
西文和中文的巨大差異,中文的高超微妙是不會因為西方船堅炮利的強勢而改變。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陶冶也不會因為“現代化”而變得容易。正因為如此我認為,那些在中國文化,中國文字前如此大膽下判斷的“漢學家”們的修養是粗陋的,他們還沒有進入到學而後知不足的階段。
如前所述,語言的區別是思維的區別,感覺的區別。中文有其獨到的複雜與細膩,西語有其特有的簡單與直白。例如中國人的煎、炒、烹、炸、滑、溜,西文中至多一兩個詞描述這一烹調技術,它焉能夠把烹調的細膩豐富表現出來。再例如中文多因行文追求變化,或者對仗而避免使用相同的詞,因此造出很多對於一個現象,一個物件的不同字詞,不同描述,這在西文中都沒有。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融匯的是西方漢學家們難以理解的文人情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貫穿的是西方語言無法翻譯出來的文字的跌宕。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张英—談仲維光“梁君新史書《兩岸之路》序”

張英【歐洲導報社】
(《新纪元》2014.1.23, 362)

眾所周知,德國仲維光先生是硏究西方思想史、科學史的著名學者専家,如今郤從中西文化視野比較切入,對梁君新將軍巨著《兩岸之路》史書,長篇謹序,新的建樹。仲序如同梁書本身一樣,對當代中國兩岸朝野,尤其文史哲教學界,具有獨特的創新高見,啟迪今人的導向性意義。

仲維光序文,對梁君新這部三百頁的新穎史書,從五個方面,概括述評:一、史料豐富,描述清楚;二、史學傳承,文以載道;三、文化靈魂,家國情懷;四、傳統中國,分久必合;五、兩岸之路,勿忘前程。在對『獨立』作理性剖析同時,指出維繫和弘揚中華文化才是促進『統一』的基石。

仲維光序言,最後結語,高度概括,畫龍點睛:“一部史書不是讓每一個讀者都相信作者的觀點、觀念。如果一部史書能夠提供給你詳實豐富的史料,清楚的看法,讓你能夠從這部書中去對歷史、現實
分析思考,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誑語昏話,欺騙煽動,那這部書就是一部好書,一本能夠在世間留傳,擁有自己地位的好書。為此,我以為,梁君新將軍這本書在兩岸發展走向的歷史中肯定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因為歷史證明,歷經兩千年的中國文化的徹底毀滅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宇宙觀,中國文化的形而上學前提,是無法輕易否定的,所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或許應該不僅是中國社會,而且應該成為人類社會的走向。在這種意義上仔閱讀梁君新將軍的《兩岸之路》,閱讀百年來孫中山一代人的努力,梁先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红”字下的反人类罪 ——重发红卫兵是如何诞生的一文按

我的“清华附中红卫兵诞生记”写于大约二十年前,一九九六年,文化大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当时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促使我决定写这篇文章的。因为一位到了德国的清华附中学生居然在三十年后说了一些不着边际,不属实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及看法。我那个时候在认识论的问题,思想方法方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上探究。这类历史问题、回忆问题本来我是准备在思想工作,也就是问题的探讨告一段落以后再来整理记述,但是由于那个刺激,并且也想到趁着记忆力还好,把一些东西先写出来也有其好处。
那篇文章因为内容都在脑子里,所以写来并不费力,只化了三四天的功夫。当然还因为我当时正在构思写作另外一篇文章,关于邓小平的所谓改革与极权主义专制的关系,也就是我那时提出了极权主义的两种表现,教条的和实用主义的。这后一篇文章是我更用心的。但是两篇写毕投出去后,第一篇“清华附中红卫兵诞生记”引起的反响远比后一篇我着力很多的理论性的文章大的多。这后一篇文章被刘晓波注意到,并且在九九年的文章中使用了我的观点。所以我真的以为他对共产党的看法及态度有了改变,在后来独立笔会的选举中把票投给了他。但是其后的发展让我看到,词句的接受不等于立场和处事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还学文;宋彬彬与文革

--令人无法承受的道德倾斜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人韩丁的女儿卡玛拍了一部讲中国“文革”的纪录片《Morning Sun》,《初升的太阳》。怎么会用这样一个名字,使人感到突兀。对于无数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文革”是他们一生中最阴暗-如果不说是最恐怖-的年代,实实在在是没有阳光、没有希望。看过电影之后,感到《初升的太阳》倒也实至名归。对宋彬彬、骆小海们而言,他们生命不曾有也不再有“文革”中那样不可一世的时刻,如旭日喷薄而出,势不可挡。一样风景,两样心情。


在全球化的今天,制片人卡玛尤其具有国际性。她特殊的身份,使这部影片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西方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她的中国“文革”文本,因为他们相信那个曾经成长于那个国度、经历了那个时代西方人,相信她了解在那个国家发生过的事情。但西方人到底是雾里看花。中国观众、尤其是经过“文革”的当事人,无论是当年的“老兵”还是“狗崽子”,看了电影都不难查觉到,卡玛对于“红卫兵”-当年那些“老红卫兵”、那些“初升的太阳”-情有独钟。

银幕前后,作者着力为宋彬彬辩白,一定要为这位当年上了天安门城楼、为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的大名鼎鼎的老红卫兵平反。也许我孤陋寡闻,但是查看网上“宋彬彬”的条目,关于宋彬彬打人,重复引述的只有电影中提到的那条消息,并没有卡玛说的复数的“那些”传言,也不见有有铺天盖地愈演愈烈之势。卡玛要为宋彬彬鸣冤,理由不必外求。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梁君新將軍書《兩岸之路》序

自解:
這本書三百多頁,我著實地仔細閱讀了一遍以上,眉批、雜感記下來不少。最後等於在其中釀制出這篇東西。于我自己的滿意就是在文中能夠提出別人沒看到的問題和我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寫每篇東西的前提。
這篇東西最後找到的中心,也就是我提出來的問題是,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是有形而上學前提的。西方二元論的思想方法則不會分久必合。其二就是沒有一個客觀的國家形成的法則,如契約論等。國家形成有其非理性,形而上學的基礎。這也就是說每種國家形式都滲透著文化。現代國家是基督教文化產物,國際法、國家法和形式都把中國等東方國家至於不利位置。
第三就是,我雖自負,可寫此文的時候,翻看梁漱溟們二三十年代的文章,也就是人家二三十歲時的文字,讓我感到極為慚愧。此生還是努力不夠啊!本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做更多的事情,為此不能說是沒有枉對父母給的才能。為此更希望健康,能夠繼續有所進取,有所進步。也是為此,近來才經常想,如果當年走入自然科學研究,我能做的發現和推進可能比這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工作更有成效,更有意義。因為無謂卻不得不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太多了。如此社會,如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