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与友人谈高尔泰《寻找家园》及当代大陆文风和文化

47歲去世的奧威爾,我永遠的榜樣
对此,我也可以肯定地说,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美学为底色的精神史,寻找所谓家园史,绝对是一部癌变史。谁如果看不到这个如此简单并且显而易见的问题,谁的审美口味,精神世界就一定出了问题。而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一代人出了问题,就恰好证明了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所说的,一九四九的大洋国,经过真理部的控制和再造,终于在《一九八四》达到了目的。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的蹿红为《一九八四》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

                                ——引自本文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从米尔斯坦到周正荣

——周末分享致友人

AJ,周末休闲又来和你谈感受了。

1.由于上周听了那张Ginette NeveuJosef Hassid的唱片,周五下午我进一步听了另外三张一套的Ginette Neveu的唱片中的协奏曲,真的是少有的好。她三十岁去世,让人唏嘘!三十岁的人就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好东西!当然那位莫扎特更是了不得。
我的感触很多,而且似乎现在文字中的感情比任何时候都多,突然感到此前我专注的是思想探究,此后文字大约会感性、文学性越来越多。这也是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西方人注重激情,老年不是诗人的年代、感性的领域。可中国人,“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大约是中国文化情怀的一个独特的特色吧。
昨天下午,乘此感受良多的时候决定上亚马逊网定购那套一一年出版的米尔斯坦的十张套。我手里米尔斯坦的唱片其实已经很多,为此一直由于无法确定这套的内容都是什么,所以没敢下手买它。当然也是因为近年来总觉得老之已至,能不买就不买了。今天终于决定下手,全因为“感受”居然无法挡住,依然犹如泉涌。
人活着,如何能够拒绝去体会和感悟,拒绝更丰富的人生享受!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中国艺术家的困境:拔根与“扎根”——读黄文海“扎根”有感

未曾谋面的青年影视艺术家黄文海先生传给我一篇他的文章,“扎根”,希望听听我的看法。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文章看了,一些想法本应该而且也必须谈得具体,但是由于不是我的专业因此很难做到,所以只能够谈点一般性的感受。

一,我觉得黄文海的路是很正的,这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探究问题,而不是在那里煽情和说那些似是而非的大话,如什么伟大的人道关怀,历史的使命……等等。而这对于一个在人文领域中的工作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可惜这个领域中走这样的路的人已经不多,而让那些习惯于浑水摸鱼的人左右了这个领域,这使得今天在这个领域已经颠倒了黑白,让矫情被误以为是深刻,煽情最容易被人、被社会接受。那种中学生的小女生文笔居然成了人文领域的主流时髦品。
二,黄文海的这一求实倾向也就增加了我的担心。走这样一条路是非常艰苦的路。因为你提的问题越深,你会发现你面对的对手越巨大,要做的事情对你的要求也就越多。你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够撬动这个你所面对的更根本性、深层的问题。而这就很可能像遭受到西西弗斯的遭遇。我不知道黄文海是否意识到这点,并且真的准备为之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