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除障去齒二首

去齒

求醫問病齒先行,

方覺無齒已正名,

早歲心存除瘴志,

未料光景是餘生。

 (右圖:2018年4月13除瘴存照

除瘴

去齿老来除目瘴,

凌云健笔意纵横,

习文耕理过生半,

始觉如今有此成。

(右圖:2020年8月20除瘴日存照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傾向》出版社在臺灣出版的《策蘭詩選》德漢對照本意味著什麼?

這本“德漢”對照題為《策蘭詩選》才是名副其實的“詩選”。如果只是策蘭詩翻譯的中文文字,那必須題為《策蘭詩漢語解釋選》。這就好像時下《詩經今譯》和《詩經》不是一種東西一樣。

翻譯不過是一種再解釋,就好像交響樂用語言解釋,就不是交響樂了一樣,即便使用語音模仿那也不是交響樂。可這玩意兒用到詩歌上,不但沒人想,反而氾濫且假作真來真亦假一百年。如果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那離了語言載體,還何談藝術!

居然有人用七律來翻譯外文詩歌,也有用中文寫十四行且稱之為“詩”的,如果是調侃式的沾沾自喜不僅情有可原,也還有些智慧的愉悅,可如果認了真,那就變味兒,說明了自己對語言藝術還無感。可不幸的是,一位最近去世的,學英文的,還被譽為大詩人的人,一輩子從事的竟然就是這種幼兒遊戲。

這常識的謬誤,很多看來細微瑣碎的謬誤,影響到的卻是文化的根本!

單從這點說,這本由《傾向》出版社在臺灣出版的《策蘭詩選》就非常值得推薦,它不僅有詩歌意義,而且有很深的、歷史性的文化意義!它應該既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塊里程碑!

2020.8.18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什麼叫戲比天大與德藝雙馨-小麟童楊建忠先生《追韓信》片段



這個帖曾經跟帖在另一個視頻片段上,為表示我對楊先生的崇敬也貼在這裡。
我曾經寫過“文革之後無京劇”,認為一甲子前進入京劇的末世,楊先生這段錄像竟然是在2013年,距我們如此之近,這讓我深感,可謂是末世絕音。由此,我也更感激楊先生,他竟然在七十五歲呈現出如此的藝術,留下的不僅是錄像,更是人生及其追求和藝術的楷模教育。他讓後人知道何為文化感覺,何為文化命脈,何為傳統文化釀成的藝術!
“末世多輕薄,驕代好浮華”,誰不懂這兩句詩的含義,對比楊先生的唱念做打,演出的投入,再看當代舞台上的京劇,就明白了!
當然,錯不完全在演員,而在於時代及社會,它灌輸扭曲了你的文化及審美感覺。然而,如果有對比卻走不出來,自甘且沈醉於此,那就是無能,乃至輕薄,逼人說出令人不齒!

兩個月前的帖如下:
這是拿命演戲啊!!高山仰之!!
絕對正宗麒派!麒派像所有的流派一樣,已經讓陳少雲們蹂躪得不像樣子了,楊先生這樣的麒派不紅,天不容!
唱做俱佳,尤其是竟然七十五歲,簡直是不可想象,這表演真的是有生命危險!
楊先生是在為觀眾,為藝術,為後人,也為自己一輩子的努力而拼了命了!
感謝樓主,讓這樣的錄像登上YouTube,讓更多的人看到!
——這才是傳統京劇及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