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6日 星期五

《现代化与西化》 一书《莱茵笔会》出版序(1991)

按語
這本Klaus Birk所著的《現代化和西化》是大約三十年前,一九九一年我做德國萊茵筆會會長和萊茵通信雜誌主編的時候,找錢資助翻譯出版的一本書。它是德國學生專門討論這場爭論的碩士論文。
那時我剛剛出國,德語勉強能夠閱讀。我基本上還是西化論者,希望以西方的自由主義來改變中國社會,過去共產黨社會的桎梏讓我還不足以把握這場爭論。但是我深感,要從基本問題,基本事實開始討論,也深感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慚愧——這件本應該我們自己做的工作卻由一位西方大學生做了。
這個故事,以後我會在寫回憶錄時寫。現在感到欣慰的是,時過二十九年,我思想上已經有很大的深化和改變,但是我為此書中文版寫的序言,居然在今天沒有令我臉紅。這實在是件很幸運的事情。
在這篇序言中我特別強調:
“‘看来,中国文化反思已经走入一条远离现实的死胡同。无论怎样,这种反思还没有达到科学标准。在社会科学的文化比较研究上尤其要狠下工夫。’——H-Pillath博士指出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研究规范,科学社会有其自身的道德约束。然而,这些内容对于大陆一般的知识分子来说却是很不熟悉的。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涉及一个封闭的极权社会所产生的畸形的文化的问题。由于大陆知识分子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和‘道德’规范,因此很多人不仅到了海外多年思维模式毫无改变,而且在H-Pillath博士的直接批评前感到茫然。
Birk先生在结束本书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能从一九三五年结束的地方继续下去,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這裡說是的就是劉曉波劉小楓,以及河殤的作者們一切居然在二十九年後,二〇一九年,竟然毫無改變,更加嚴重!!到我這裡來留言的可憐的下一代人竟然在能夠看到很多資料的情況下,還是不懂得“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研究规范”“科学社会有其自身的道德约束”!現在重發這篇東西也算是對他們的回答
2019.8.6附筆)

《现代化与西化》 一书《莱茵笔会》出版序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大陆兴起了一场文化讨论。由于德国远离中国大陆,这场讨论直至一九八九年才被引入到《莱茵通信》。刘晓波的反传统宣传,刘小枫的要使中国基督教化的主张在《莱茵通信》上的重述引起了一连数期的讨论。一九九○年底,德国学者C. H-Pillathe博士(中文名字:何梦笔)在向德国读者介绍这场文化讨论的时候写了一篇尖锐的批评性文章,该文的一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在《莱茵通信》一九九○年第五期上,成为《莱茵通信》这次讨论的最后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H-Pillath 博士指出,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文化反思模式。尽管上述作者都已经在另外一个科学文化环境中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却没有多大改变。虽然大家都在强调民主运动的“科学方向”,但是,在这里使用的文化概念却是前科学的。“典型的是,无一作者去接触了社会科学中关于文化概念的争论,尽管他们长期在国外居住,在技术上有此条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理论上,而且对整个中国问题的研究来说都如此。”最后H-Pillath 博士指出,“看来,中国文化反思已经走入一条远离现实的死胡同。无论怎样,这种反思还没有达到科学标准。在社会科学的文化比较研究上尤其要狠下工夫。”

H-Pillath博士指出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研究规范,科学社会有其自身的道德约束。然而,这些内容对于大陆一般的知识分子来说却是很不熟悉的。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涉及一个封闭的极权社会所产生的畸形的文化的问题。由于大陆知识分子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和“道德”规范,因此很多人不仅到了海外多年思维模式毫无改变,而且在H-Pillath博士的直接批评前感到茫然。在为改变这种状态的努力中,为了使我们的讨论能够有真正的成效,莱茵笔会推出《现代化与西化》一书,希望能为人人关心的文化讨论带来一些新的方法和启示,一些有益的知识。


  
几乎所有大陆知识分子在谈论现代化与西化问题时,为了不同的社会效应都匆匆忙忙地进行宏论,很少有人坐下来先认真思考在讨论问题之前所必须清楚的一些概念,这些讨论是否曾经进行过,当时的讨论讨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哪些问题上走了弯路。由于不了解这些问题,因此,这些讨论几乎不可能有成效,在大多数问题上只是在低水平地重复前人所讨论过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现代化与西化》一书不仅为我们重现了中国三十年代曾进行过的有关全盘西化问题的文化讨论,而且讨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并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现代化与西化-中国三十年代中期关于“全盘西化”问题的一场争论》一书共有五章,章次如下:
一.引言;
二.陈序经的文化理论;
三.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
四.以后争论中的全盘西化;
五.现代化与西化:作者的几点思考。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本书的目的和结构并且概述了在历史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冲突。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的影响深远,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蒙古人和满族对中国的征服与统治大大打击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但是未能摧毁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优越的自信心,它产生了一种将文化和军事力量分开来看的思想。十七世纪以后中国和欧洲人的接触产生了世界图景的冲突,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传统世界图景的危机,但这种传统世界图景的最终破坏,却是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作者在此简述了从甲午战争前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间在中国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
在第二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在三十年代引起有关全盘西化问题激烈争论,主张全盘西化的主要人物陈序经的理论。作者首先概述了陈序经的理论基础,他对于文化问题的定义和他对文化问题的理解及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然后作者介绍了陈序经对一些文化理论的批判,例如对辜鸿铭、梁漱冥等复古派,对薛福成、孙本文妥协派等人的理论的批评,最后分析了陈序经理论的自相矛盾之处。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详细介绍了三十年代有关全盘西化争论的始末。作者介绍了陈序经为什么会主张全盘西化,以及由他所引起的广州争论中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应和保守派对全盘西化的反应。继而介绍了十教授宣言和胡适等西化派对此的反驳,以及吴景超、程天放、李绍哲、张佛泉、陶希圣以及张熙若等人在争论中的观点。
作者在第四章中介绍了六十年代在台湾进行的“东西文化论战”和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电视片“河殇”的观点。在本章的前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台湾学者李敖在六十年代对张之洞、辜鸿铭、梁漱冥、熊十力、牟宗三、陈立夫、叶青和陶希圣等人的批判。在后一部分中介绍了电视片《河殇》产生的政治背景,它的内容以及它所主张的全盘西化观点。
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作者阐述了他对现代化与西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他首先讨论了研究接受外来文化过程的一些一方学者的不同看法,接着讨论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援助政策、理论和实践。“帝国主义理论”将第三世界的不发达解释为殖民剥削的结果;“依赖理论”和“外围资本主义理论”将不发达归因于世界贸易中的结构差别;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样也只考虑了外部因素而没有考虑文化因素;运用韦柏的理论虽然将不发达归因于文化因素,但是对接受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两种文化成分的表化,以及文化成分中的可分性和联系等问题,仍没有系统的回答。作者认为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适应的理论。关于陈序经的理论,作者自己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对此做了很有启发性的分析。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自己阅读本书,与作者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现代化与西化-中国三十年代中期关于“全盘西化”问题的一场争论》是波鸿大学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国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Klaus Birk是一位年青的中国问题研究者。为莱茵笔会出版中文本,Birk先生特地对本书做了修订和补充。莱茵笔会的理工科博士马川先生牺牲了自己很多的业余时间,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在翻译过程几乎和作者Birk先生逐章逐段地进行了推敲,使译文准确流畅。Birk先生在结束本书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能从一九三五年结束的地方继续下去,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莱茵笔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并希望以此推动对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新的研究和讨论。
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所没有做的事情,现在由一位德国青年学者做了出来,它再次表明科学研究是无国界的,伴随着开放,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去从事认真的研究,可能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工作都由别国的研究者替中国人做了,莱茵笔会再次希望能为中国问题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希望有此愿望的中国和德国的知识分子和我们合作。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埃森

2 則留言:

  1. 回覆
    1. 萬分感謝!因為認識一位名叫Klose的漢學博士,先入為主,這錯誤存在那裡竟然二十八年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