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談如何理解觀念藝術?

有年輕朋友問我:
先生對於這些歐美國家抽象畫作如何看待?晚輩實在欣賞不了,這樣“天書”一般的畫作為何能在歐洲風行開來?這究竟是歐美藝術的良性演化?還是一種癌變?
(畫作鏈接如下:

杰克逊·波洛克作品《第17A》,价值2亿美元
1.
關於如何看待這些“天書”一般的西方當代畫作?也可以說如何看待當代西方的觀念藝術?這問題真的是很大。首先,它涉及的是對於什麼是藝術的理解,其次,可以說是直接涉及到如何理解當代西方社會及文化問題的根本問題。解答了它也就解答了如何理解這二百年的當代歷史,所謂現代世界。
首先對於第一個問題: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美?
毫無疑問,藝術是人追求感覺、感知,即感官和精神享受的產物,這個享受在人來說當然包括和它相連的思想。人有七情六慾,七情六慾造就了和它們相聯繫的、人所獨特具有的能夠刺激感官及精神享受的創造能力及其創造物,這個創造物就是藝術。而這就決定了稱為藝術的作品必須和美,以及人的七情六慾的享受聯繫在一起。我不認為藝術能夠脫離這些而獨立成為觀念
的產物,也不認為觀念藝術能夠作為藝術品永恆存在。因為它能夠刺激到的只是七情六慾中的某一部分,使這些部分有所感,,但是卻不能夠讓人感受到“美”和“享受”。即它能夠刺激思維感受,卻不能夠創造美。在這點上甚至可以說凡是那些不能夠充分和極致地讓人感受到美和享受的,就一定不會被當做藝術品,永遠受到推崇。正是因為此,先秦思想及文字、唐詩宋詞、繪畫書法,以及西方古希臘以來的各類藝術,至今並不因為時代變化,人們生活條件和環境的變化而過時,不再為人們所欣賞接受,感受到美及享受。而這種能力使得它們甚至超越國界、種族乃至文化廣泛地被所有的人接受及欣賞。
在美感與享受在這方面,和藝術家及其追求及創造相連的有兩方面,首先是精神,即宗教、信仰、倫理等一個社會與人群存在的精神前提、形而上學前提。想象、相信及嚮往構成了人的生存及社會存在的精神前提,例如中國的天人合一、陰陽轉化、天倫庭闈、禪心道情、性靈、神韵、格调、肌理说,乃至飲食卻要從色香味來品味,以及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情懷,人對上帝的敬畏,對超越精神的嚮往,自然人體的再現、大開大合的慾望的充分展開……等等。這些都既是審美的前提,也可以說是它的基礎,由此演繹出各種審美品質。
其二是表達手法、技藝。不同的環境條件,不同的文化及時代,以及偶然出現的天才人物造就了不同的表達方法及工具,例如中國的毛筆、水彩、絲竹樂器,西方的雕塑、油彩、管弦樂器……。這些工具在具有不同才能的人的手中,在不同的形而上學前提,即不同文化中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其藝術作品猶如一道菜,形式及味道各不相同,甚至天地之別,可它們給人的都一定是感官及精神對於美的感覺及享受。所有的人都能夠體驗到、享受到,甚至不同種族及文化的人,更甚至在轉換、間接的形式中。
巴尼特·纽曼《安娜的光》,成交价格1.057亿美元
2.
那麼對於第二個問題:當代藝術為何發展到如此,當代人的審美觀,對藝術的理解是否變了?如果變了,藝術和美的追求是否有未來,未來又會如何?
古典的,或者說傳統社會的文化藝術的追求到了十九世紀在歐洲發生了改變,歐洲社會由於政教分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的形而上學前提,“宗教”不再是這個社會存在的前提,為此這個社會成為了物質化、世俗化的一個社會。與社會相伴的文化也由於這個分離失去了精神及思想存在的形而上學前提。沒了形而上學前提的社會及人,由於無論社會結構還是思維方式都依然是舊有的,因此,對於宗教退出遺留的空缺,物及慾望、各類觀念就迅速地進入,替代過去的宗教存在。為此,物質化、世俗化帶來的物及慾望,各類觀念也就成了人們追求的對象,甚至成了社會及人群存在的前提。由此它也就成為曾經用於表達人的追求的那些工具及有才能的人的表達對象。
物的追求,即赤裸裸、直接的享用及奢華,以及慾望的享受膨脹展開成放縱及變態;各類觀念;沒了美及享受原來的前提的玩弄,不可避免地變成人毫不掩飾地對於名利、轟動效應的追求。這個追求包括在社會中吸引注意以及攫取權力,這個攫取權力既包括政治、藝術界的行政權力,也包括話語權、金錢權。
然而,在這個后基督教社會,政教分離,失去形而上學前提的社會中,這類所謂藝術雖然替代,佔據、擁有了以前的藝術在社會中乃至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卻沒有以前的藝術給予人們的美感以及永遠的享受。因此這種佔據了藝術位置的所謂“藝術”的效應及現象一定是暫時的,不會和古典藝術一樣是永存的。其原因就在於,它沒有了人類基本的美感和享受的最根本的前提。
這樣的藝術如果不說它是一種走向死路的癌變,而說它是過渡時期的替代物,即以觀念、物質化、世俗化替代過去的那種帶有超越性質的形而上學前提的產物,那麼我們至少說,這個雜交產物,是沒有生育能力的產物。馬和驢雜交生出騾子,看來雄偉、鼓譟一時,卻是沒有未來。
這問題不是我提出的,早在二十世紀初葉各類西方的沒落說的提出,悲觀主義,以及各類替代宗教的出現都顯示了這點。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它就是政教分離不只是我們看到的積極方面,帶來民主、自由,人的解放,它同時帶來了西方文化思想及社會步入的悖謬。這問題就是,由基督教前提衍生出來的社會及其文化,政教必須分離,然而政教分離的社會,沒了形而上學前提的社會及其文化,遇到的問題更為嚴重!
至於當代中國社會的藝術追求狀況,由於十九世紀以後的世界都是在西方強勢文化的統治下,所以實際上包括中國在內都是被這個潮流挾裹的產物,遇到的問題及走向都是西方這個潮流的一個分子而已。在當代已經沒有了中國文化及藝術,也沒有中國文化問題。我們面對的也是基督教文化及社會的危機,政教分離后的世界的政治、社會及文化問題。如果一定說有中國文化問題,那它也只是民間支流而已。

汤伯利作品《黑板》拍卖价7053万美元(4.5亿人民币)
3.
為此,一言以蔽之,十九世紀以來的觀念藝術,和十九世紀以來在思想領域中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即觀念論一樣,是政教分離后的基督教社會發生物質化、世俗化過程中,以觀念化取代宗教的產物。
對於歐洲來說,這個在文化藝術界的變化,可說是由此前的宗教藝術,如巴赫的宗教音樂,精神音樂,經過政教分離后的人的觀念、感情等的濫蠻主義(romanticism,一般翻譯成浪漫主義),徹底世俗化、物質化後的產物。觀念藝術替代的是宗教藝術。歐洲人把巴赫的宗教音樂也稱為精神音樂——Geistliche Musik,為此,如果我們說觀念藝術取代的是精神藝術或許可能更清楚地在中文中揭示觀念藝術的特質。
對於這種取代,如果我們看到這個政教分離后的“后基督教社會”,即這個物質化、世俗化的社會是一個過渡社會,它不是由人權和民主直接演繹出來的社會,包括制度及文化,那麼,我們就會立即看到,它面臨很多過去由基督教前提演繹出來的社會遺留給我們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導致很多難以解決的悖謬。
為此,我們就會進一步看到,在這個新的普世價值,人權和民主基礎上生存的人,需要新的形而上學前提,新的人的追求,新的倫理和審美口味。
為此,如果我們認為時下這個所謂現代社會及其文化是過渡時期,舊瓶裝新酒的產物,如果我們看到在政教分離后產生的意識形態問題的特殊性,那麼我們就會知道,觀念藝術和傳統藝術不一樣,它不是人類追求感官及精神的美及享受的產物,不是審美產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它不會作為和美及享受相聯繫的藝術而存在下去,它只是特殊歷史及社會中,一種特殊的社會刺激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和政教分離后,最近二百年產生的物質化、世俗化藝術一樣,觀念藝術是一般藝術在失去了自己的口味及追求后的變態,它不會長久地作為藝術存在下去。對於它的出現及存在,即便最積極地看,它至多表明的也不過是歐洲社會及文化,即現代社會中人及社會的存在,陷入了困惑及困境。
美国画家雷曼创作的油画《无题》这样一幅几乎全白的画作,估价高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约9千万至1.2亿元人民币)
这幅画名为《无题》,由现年84岁的纽约艺术家雷曼创作于1961年,是一幅几乎完全空白、48.75寸乘以48.75寸的正方形油画。画作以有质感的白色颜料上色,带有一点蓝色和绿色的痕迹。照片為观众参观艺术家雷曼作品时的反应,估计参观的人群都是????
2019.2.26 德國·埃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