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制(威权主义)”还是“极权主义”
——再论威权主义还是极权主义(下)
仲维光
五.极权主义(Totalitaere Systeme)与专权主义专制(Autoritaere Systeme)
由auto衍生出来的autoritaer这个词,在心理学和在政治学上的中文翻译是不能相同的。它的词头都是强调个人、自我,但是个人、自我,在心理学中自然就带有权威的意谓,而在政治学中,一个制度,一个政体,如果它的特点是强调个人,那么就是一个独裁专制。打开任何一本德汉、英汉等中文词典,Autoritaere Regime,Autoritaere Systeme,编篡者都明确地译成“独裁专制”,这是非常准确的。不仅如此,而且这种译法,只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后才突然在一些报刊上未加解释地、被政治上的赌博者变成了所谓权威主义政体,以及后来的威权社会。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政治学上,Autoritaere Regime,没有任何“权威”或者“威权”的意思!!
它非常明确地表示的是一种独裁性的专制!!
追究这个变化,我们自然就会看到,这个变化不仅是非常不严肃,而且是有着一定的目的。
当然这个词在西方的学界的讨论一直是原来的意义,没有中文世界中的某些“精英们”的这种别一番用心。
Autoritaere Regime,独裁专权政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在欧洲更多的使用,是为了描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当时既非民主,也非共产党、法西斯纳粹极权主义政体,那种和传统还有着联系的各类专制政府。只是到了五十年代后期,某些人才力图把斯大林后的共产党社会剥离出极权主义,纳入这个范畴。
然而,涉及到实际问题,关于极权主义和专权主义制的区别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第一,这些判据并不能够准确地定量地测量判定。第二,如此究竟到什么程度就不是专权专制而是极权主义了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第三,这些判据是否充分,是否准确,也就是说关于究竟用什么作为判据也还存在着很多争议。由于根本没有一定的结论,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从现象描述开始,然后讨论理论问题。而对于理论描述的讨论,笔者也是以概括介绍一些笔者认为较为典型,或者有启发性的研究为主,然后据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1. 极权主义政体的类型:
(1)共产党极权主义政体
在共产党极权主义政体中,获得权力的途径完全是封闭的。共产党用量体裁衣的宪法保障他们唯一的领导地位。他们通过党的政治局决定掌权者,也就是决定谁是掌权的主席或者总书记。然后通过党进行统治。
共产党极权主义统治的权力结构是一元化的,没有政治上、社会结构上的多元机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甚至没有经济上的多元机制,后来只是为了统治它才不得不在经济上实行不影响政治权力的放松。它试图把权力达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为了权力,它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包括对于任何反对意见和个人、群体的镇压、恐怖手段,乃至大规模的群体灭绝。
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这个极权是由“党”专政。因为这种极权的统治形式就决定了“个人专政”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些人利用党和无所不包的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真理观,非常轻易地就能够达到他们的极权的权力要求。
就是这同一种因素,同时造成了不需要改变宪法或者党章,党的主席或者总书记,甚至不需要任何头衔,就可以使自己凌驾于政治局之上,把一切权力集中到自己个人的手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统治的政体就变成了并非集体的,而是由一个具有所谓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个人独裁的政体。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苏联一九二三年到五三年间的斯大林,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柬埔寨的波尔布特,北韩的金日成、金正日,阿尔巴尼亚的霍查,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古巴的卡斯特罗等……。
共产党的党专政的极权主义变成个人专政的极权主义的形式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并且到今天为止还在不断地产生,如北韩。
(2)法西斯极权主义政体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极权主义是共产党极权主义,也就是一九一八年的布尔什维克政体。但是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在根本的形式上几乎和共产党极权主义完全一样:它通向权力,获得权力的途径完全是封闭的,统治结构是一元化的,权力要求也是所有一切,统治形式同样是镇压和恐怖。
法西斯极权主义唯一和共产党极权主义有所不同的是,它完全是元首专政。这意味着法西斯运动、党、国家、民众都要置于元首的统治下。所有的权力都法定地集中在元首的手中。除了这个元首统治原则外,按照德国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Nolt的观点,(注解12)它的其它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反社会主义,反自由主义,国家总体式的意识形态,严密的组织结构,党化军队,运用现代化手段大规模动员民众,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法、秩序的支持。这些特点其实对于我们研究共产党极权主义及中国最近百年来的历史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法西斯极权主义政体虽然给这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它出现的历史时期却是最短的,并且由于引起西方极大的警惕,因此这个政体不但短暂,而且在历史上几乎可以说独一无二,它在二次大战后就走向绝迹。
在这里我想应该提到的是,作为学习苏联的另外一个结果产生的中国国民党的专制,曾经非常接近过希特勒的极权主义专制,并且在三十年代有一些人大肆吹捧过法西斯理论。应该说也是很多偶然因素使得国民党没有跌入极权主义,而走入专权专制。这些偶然因素包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二次大战等等。实际上,我们也的确能够从国民党专制的历史痕迹中看到很多极权主义特质。
(3)宗教性神权极权主义政体
宗教性的神权极权主义政体体现在当代某些伊斯兰国家中。因为事实上,单只是神学、宗教的合法化要求是不足以达到政治权力上的极权主义要求的,使他们成为极权主义政体的不是宗教,神学信仰,而是现实的政治权力要求。他们企图从社会生活到个人实行严格限制和控制。
宗教在某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那里只是作为广泛的,无所不包的使他们政治合法化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这个工具和共产党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在原教旨主义者那里,他们统治社会和民众的毛拉及一系列精细的组织,甚至所使用的镇压方式和恐怖手段,都是和共产党和法西斯的党组织完全一样的。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触动过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和结构。为此,如果一定要把对于经济生活的控制包括在内,那么作为宗教性神权极权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似乎还从没有完全实现过。这也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把他们和希特勒及共产党极权主义专制并列,称他们为神权极权主义的原因。只是因为柏林墙倒塌后,恐怖分子极端分子对世界的威胁日益严重,尤其是二零零一年九一一发生后,这种和现代社会紧密相连的神权极权主义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注解13)
当然神权极权主义政体对于经济的这种做法,也对于我们分析中国现代社会是否仍然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启发,如同研究希特勒第三帝国时一样,经济上的私有化及部分私有空间,并非是否极权主义社会的绝对判据。
它同时使我们看到,过去如《第三帝国兴亡史》,一类对于希特勒专制的研究介绍书籍曾经对我们研究了解共产党极权主义非常有助益,今天要更好地研究共产党极权主义的发展变化,现状,恐怕还必须了解伊斯兰问题专家们对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作。
2.当代专权专制(所谓“威权主义”专制)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描述专制的概念已经很多,只是因为所有历史的、古典的概念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当代共产党和希特勒社会才出现极权主义这一概念。然而专权主义,也可以说威权主义的出现却与之不同,它完全是另外一种倾向,另外一种原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产生的极权主义概念,由于它描述的是当时出现的一种极端的专制形式,因此这一概念所描述的对象具有极端的负面意义。如果说极权主义一词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清,并且反对专制,那么威权主义概念的流行却并非如此。也正是因为此,一个不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反对专制的概念的出现,无论如何是令人怀疑的,引起争议的。大约也正因为此,描述和分类当代专权主义,或者说威权主义政体的时候并非像上述极权主义的分类那样简单,而仅有三类,并且其中还有一种已经消失,一种刚刚进入人们视野。只有共产党极权主义专制,从一九一七年产生实实在在地一直延续到现在。
和古典的那些与制度,与政体,与社会及历史相联系的专制概念相比,当代专权主义——威权主义概念究竟主要与什么特点相联系,以区别于极权主义呢?
在描述分析当代所谓专权制的时候,当代政治学者更多的是从合法性上考虑。民主的合法性是不言自明的,大多数人的选择,它的差异常常是在如何定义大多数“人”,这个人字上,也就是谁有选举权。但是专制的合法性却并非这么简单,尽管它也在“人”上做文章,但是更多的是在含有价值判断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它们包括,为了现代化目的、种族主义、国家、地域主义,军国主义、社团主义、王朝统治、宗教政治、以及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这些合法化的形式当然不排除变换的可能。政体的形式也可能是混合的。例如,民族、地域问题和共产党结合,共产主义和军国主义混合,总体国家和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的结合。根据这些特征,总结几位政治学者的看法,海德堡大学的德国的政治学者默克尔,把二十世纪的独裁专制体制分为下面九种。
1. 现代化施行要求的专制政体;2. 种族主义专制政体;3.军国主义政体;4. 集团勾结专制政体; 5. 苏丹式的专制政体;6. 王朝制;7.神权专制政体;8. 共产党专制政体; 9. 法西斯主义的专制政体。
在上述不同形式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因素。为此,默克尔又提出可以从掌权者的情况,是领袖、还是政党、军人、教士还是君主来判定各类专制政体。
所以人们可以看到在讨论极权主义问题的时候,把专权主义这个概念导入,并且把共产党和法西斯专制也包括在内,不仅使得描述繁冗复杂了,而且让人感到有点不伦不类。
3.关于极权主义和专权主义的判别和研究
虽然专制(Autokratie)和民主制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是在极权主义和专权主义,或者某些中国人爱用的威权主义之间,从五十年代末期出现,并且越来越多地进入争论的视野中以来,却始终没有能够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尤其是在理论上,很多时候用法模糊不清,游离不定。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争论,究竟时下的中国共产党社会,甚至往前推,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是极权主义还是威权主义的争论,早在五十年代就曾提出过相同的问题。究竟斯大林死后,解冻的苏联还是不是极权主义,究竟六十年代的东欧社会是不是极权主义,究竟七十年代缓和后的东欧是否还能够称他们为极权主义,其实质和今天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是一样的问题。
在对于对某一阶段的共产党社会使用极权主义还是专权主义的争论中,积极倡导使用专权主义概念的人几乎都是从对于极权主义概念的质疑开始。他们认为,使用极权主义概念,无法满意地描述解释很多现象和问题,其中包括概念所具有的含义,以及所能够使用的范围等。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它的争论不仅在社会学、政治学的很多研究论文书籍中,而且包括公众领域、媒体,乃至政治领域中。很多时候这一争论本身甚至脱离了学术,被注入意识形态,政治化的成分。
对于描述某一阶段共产党社会是使用极权主义还是专权主义概念的争论,我们现在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及伴随它产生产生的讨论。
(1)对于从极权主义制度的两个特点出发的判据的争论
一九二三年产生于意大利的极权主义概念,墨索里尼跟马克思、列宁使用专政等词汇一样,接过了这个概念,并且把它作为一个正面的,荣耀的概念来标榜自己。从二六年到四三年,极权国家被用来称呼法西斯主义的国家。为此,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纳粹国家社会主义特点看,这个术语自然就有两个特征:
明确地反对自由和多元的权力统治形式;
带有非理性的极端化特点的掌权者能够不受限制地地使用暴力。
而这两个特征,究其一点就是在这样一种制度中的统治形式,掌权者要求他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它包括统治形式,以及日常生活和个人思想。
战后著名的极权主义问题思想家阿伦特,在一九五五年的文章中认为,极权主义和专权主义的区别最根本的就是对个人自由的不同态度。极权主义要消灭个人自由,而专权主义则是限制个人自由。
这个概念特点的核心就是,掌权者对于支配权力的“无限制”的要求,对于掌权者首要的不是国家,而更多的是所谓掌握真理的党,或者领袖个人,亦或那些每个人都必须尊崇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合法性,如党的领导权、共产主义理想、宗教的统一,种族和民族等。
国家机构仅仅是极权统治者实现自己统治工具,因此它随时可以改变和打碎。例如托洛斯基尽管他自己也没有民主理念,但是还是清楚地说出了斯大林的特点,他说,斯大林的话就是法律。这一点,其实在中国,在毛泽东、邓小平时代都是如此。而被整死的刘少奇实际上是完全支持这一点的。所以单从这一点上看,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都是典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尤其是一九八三年的反自由化,一九八七年的西藏血腥镇压事件,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大屠杀,以及胡耀邦和赵紫阳的下台事件,都极具代表性。
但是,这两个判据引起争论的地方很多。持批评态度的极权主义问题专家认为,把统治、控制扩展到每一个人的行为、观点和思想是极权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特点,可以作为是极权还是专权的一个判据。然而就是这个判据,根本无法在历史和现实中完全排除对它的质疑和争论。例如,究竟到什么程度才能够称为是极了权的?
在这样的极权主义社会是否还可以有一个逃避的角落?如法西斯意大利和共产党波兰的天主教教会,东德的新教教会,或者第三帝国时的私人企业。
如果民众没有反对政府的意思,还能够保有个人的精神、生活空间,那么还能够说是极权吗?也就是一定要彻底实行了对于民众的思想和大脑的统治才是极权主义,还是想要,并且在努力实行,不管程度如何就仍然是极权主义?
(2)Linz对于集权主义和专权主义的研究
对于独裁专制,或说专权制度的讨论最具影响的的是当代政治学者Juan Linz的讨论(1975 ;1985)。(注解14)Linz的《极权主义政体和专权主义政体》,《专权主义政体》是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最重要的文献。对他来说,专制和民主制的最大区别有三个方面,它同样适用于极权主义和专权主义,或者威权主义问题。
第一.民主制度原则上具有无限的多元性,但是独裁专制,及专权制却限制了政治的多元性。而极权主义则是一元化的。
第二.合法性问题。专权专制的合法性不是如极权主义制度那样依靠一个广泛的无所不包,渗透到社会各处的世界观、真理观,而是依靠一种特殊的价值,精神思想,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内部或者外部问题引起的国家安全,以及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来为自己的专制寻找合法性的基础。
第三.对于政治参与的限制。专权专制限制民众的参与,但是社会是松散的,没有极权主义制度的那种严格的控制和动员民众的能力。
Linz关于独裁专制和极权专制的区别在政治学领域中具有相当的影响,但是,有学者认为他的这种对比,对于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是不够系统的,相比较应该说它却更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它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据。例如: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没有限制多元,什么情况下是限制了,并且是一元化的呢?
什么样的社会可以称为是松散的?
什么样的社会仍然是阿伦特说的控制、并且能够大规模运动、动员民众的社会?
在Linz的研究中没有给出这三方面的判据,但是他根据历史和社会现象概括定义了几种专权专制制度。
官僚军事政体:它的判据是统治者和权力结构;
集团勾结总体国家专制政体:这可以从它的权力结构和统治方式判断;
动员性专制政体:这可以由统治方式决定;
后殖民地专制政体:它的特点是权力承袭而来;
种族式“民主”:它表现在权力排他性和专有性;
不完备极权制和前极权制体制,以及后极权制体制:它的特点都是权力处于发展变化中。
(3)对于共产党的极权与专权(所谓威权)专制问题研究所带来的争论和问题:
对于共产党社会的极权主义特点产生疑问是在斯大林去世以后,也就是所谓苏联的“解冻”以后,由于解冻后,苏联社会出现了相比较于斯大林时代的一些不同的局面,也就是一些相比较而言的宽松,因而一部分人随之产生了共产党社会已经不是极权主义了,共产党专制已经开始了转化的提法。
回顾这一过程,也就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后对于东欧社会的这种讨论,在八十年代后关于中国情况的讨论都是在不同程度地重复,了无新意,直到今天。
对于所谓共产党专权专制政体(所谓威权政体)争论在于以下几方面:
共产党的政体在历史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党专政,另外一个是领袖专政。如果说共产党的领袖专制绝大多数都是极权主义的,那么作为专权或者一些人说的威权专制则主要考虑的是党专政。
而按照这个理解或者解释的话,那么就极权主义这个概念的诞生就是针对纳粹和共产党的领袖专制,而非党专制了。然而极权主义描述的是一个政体对于社会的统治和控制。所以显然这种考虑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共产党的一党专政概念,在列宁关于政党和国家学说的基础上,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国家唯一合法的权力中心。在这个政党学说中,其它政党不能合法存在于它身边。如果一定要有,那么就只能够是依赖于它的卫星党,或者说盟党。
在共产党内握有权力的是党内高层所谓政治局的几个人,操纵基层党员的是中央委员会,他们几个人则能够不受中央委员会的约束作出决定。
试图用专权(威权)来描述某一时期的共产党政体的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在这个小圈子中,政治局中有了一定的多元,共产党的权力不能够达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了,例如苏联的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九年,一九五三到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到一九九一,或者波兰和匈牙利的共产党制度。然而这种解释无疑将会比使用极权主义概念来解释这几段时期遇到更多难以解释的地方和困难。而对于中国来说,更遇到邓小平时期对权力的控制,与斯大林毛泽东时期几无两样。江泽民和胡锦涛也都是在照着这个模式模仿,不过是到什么程度而已。
以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共产党政体的,最引起争论的是对于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看法,这种理论一度认为在六七年到七三年的齐奥塞斯库是苏丹式的独裁专制,也就是威权,而非“共产党”极权主义政权,到七三年以后齐奥塞斯库牢固地树立了个人的地位的时候,罗马尼亚才是极权主义专制社会。
显然,这是经不得细究的一种看法。人们甚至会发现这种提法已经近于荒谬。因为这种观点等于说不是领袖专制的话,就一定是威权社会了。由于只要不是领袖专制,几个人就一定会有不同意见。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就甚至可以说共产党从来不是极权主义政党。因为毛泽东就直接承认,党内无派千奇百怪,那么党内从来就是多元的了?
好的理论是解释问题最简单、有效的理论,如果这种理论带来过于复杂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要引入大量的非理性的因素,那它就不是一个好理论。显然引入专权主义(威权主义)带来的混乱远远多于它能够解释的问题。
(4)Sartori的表格化对比分析及启示
由于极权和专权的区别没有专制和民主的区别那样明确清楚,因此,在区分极权和专权的时候,经常需要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亦或不同的的观察视角。Giovanni Sartori在研究极权主义概念的时候,曾经提出了一个对比,分析极权主义和专权制的区别的混合表格。(注解15)他并且从这个表格对于概念及历史的评分分析中得出结论说,看来没有一种纯粹的极权主义政体和专权政体,正如没有纯粹的民主制和独裁专制制一样。极权主义政体和专权政体,如民主和专制,他们只是两个极化概念或者模式。(Sartori,1992:203)。为此,Sartori批评极权主义概念是一个静止的观察方式。事实上在对于政治现实观察的时候,在用极权主义或者专权主义描述解释的现象中,充满了运动和变化。
在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Sartori在这个研究中却发现了另外一个副产品,也就是他在对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种模糊运动变化情况的研究中发现,只能从外部促使极权主义制度崩溃或者改变。所谓深化内部改革,逐渐导致这个制度彻底变化或者崩溃,是不能设想的。这一点,当然对今天那些眼睛只盯着政治功利领域,厌恶极权主义概念,歌颂改革,想为共产党专制找到一个良好出路的人来说,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研究结果。
在Sartori等人对于极权主义概念的批评讨论中,认为例行的极权主义概念虽然还会被使用,但是在对于现实的分析中则会捉襟见肘,要放弃,它只能作为一种在专制概念下的,不同的专制类型中的一种没有准确界限限定的类型来使用。
表一:专政类型特征
判据
|
极权主义
|
专权主义(威权主义)
|
普通社会
|
1.意识形态
|
强硬与完全控制
|
较弱和并非到处存在
|
不相关或者微弱
|
2.无所不在的渗透力
|
普遍存在
|
有限适度存在
|
没有
|
3.强制与动员
|
高度
|
中等
|
中等到微弱
|
4.下属群体的独立性
|
没有
|
非政治族群有限独立
|
除非例外都被允许
|
5.政治与边缘族群的关系
|
摧毁
|
排斥
|
融合
|
6.专横随意性
|
肆无忌惮
|
仅在精心策划的限度
|
无规可循
|
7.党的中心地位
|
根本性的
|
实用性的
|
最小限度或者没有
|
表二:极权主义专制检验表(在某一时间)
|
1940
|
1950
|
1960
|
|
|
|
|
1b 作为主义的意识形态-例如马克思主义
|
|
|
|
|
|
|
|
|
|
|
|
2b 渗透程度(潜在性)
|
|
|
|
|
|
|
|
3b 通过威吓手段的强迫力
|
|
|
|
|
|
|
|
4b 媒体的依赖性
|
|
|
|
|
|
|
|
4d 司法的依赖性
|
|
|
|
|
|
|
|
5b 对边缘族群的排斥性
|
|
|
|
6 专横随意程度
|
|
|
|
7 党中心地位
|
|
|
|
8 领导的中心程度
|
|
|
|
9 对经济的控制
|
|
|
|
对上述栏目的评定:+++=非常强;++=强;+=弱;0=向反向发展
(来源:Sartori,Giovanni 1995:Totalitarismus,Modellmanie und Lernen aus Irrtuemern,in: Eckhard
Jesse(Hrsg.):Totalitarismus im 20. Jahrhundert,1999,Bonn,表一,第580页;表二,第584页)
六.结语
(1)任何观察和描述都渗透着理论,而理论是人想出来的。人之所以想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应用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又和人的个人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连。
这个具体情况第一是智力,也就是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指的是他明白自己提出的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能够解答的,哪些只具有启发性、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答案,哪些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前人或者同人已经研究过问题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不曾有人提出过,他都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提问题的能力不仅是个智力问题,而且非常见功力。
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他对于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必须有所了解和清楚,它能够达到什么,不能达到什么,为什么使用这种方法。了解明白自己的方法后才是分析和思维方面的智力问题。
这个具体情况的第二就是个人存在的情况,这包括个人的性格、社会存在,及这两方面所制约的他的价值判断、个人动机、目的,以及提出讨论这些问题的当时的具体情况。
为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极权主义还是威权主义、专权主义的讨论中,要想完全清除个人因素,例如价值判断、目的是不可能的。然而要想清楚、明确地抓住讨论者的目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社会科学的特点。描述、分析、推测、结论,如果分析、推测、结论多了则不单没有清楚,反而会造成根本性的混乱,而如果没有分析、推测与结论则可能是表面的混乱。或许社会科学就是在这种模糊中,混乱中进步的。
关于极权主义还是威权主义、专权主义的讨论中,我们实际上涉及的是两方面,两个领域的问题:
第一,是学术讨论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是在社会生活中,历史变化中的理论的作用问题。
一个是思想史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和历史发展问题。
(2)极权主义、专权主义概念的学术理论讨论:
作为一种理论在学术研究中是否会被接受,一是要求它自洽,二是有明确的判据,三是要求它简单,不需要加更多的其它假设和解释,能够解释的问题,能够预言并且得到验证的现象多,那么它就是一种好理论。
对于极权主义理论的批评,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多有涉及,现在可以大致归纳如下,批评它的人认为:
这个理论是静态的,它无法描述极权社会中的变化,例如,斯大林去世后,解冻以及其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
它的判据不明确,例如,弗里德里希曾经给极权主义总结了六个判据,但是这六个判据一是进行操作性的判断有困难,二是一些判据随着历史社会的变化,而无法使用。如彻底的计划经济已经基本上被共产党国家废除。
这个理论没有伴随它的定量分析方法。
对于威权主义,或者说专权主义理论的批评:
由于它基本上是针对对于极权主义理论批评的第一点而来,是为了描述分析类似于斯大林去世后,共产党社会的变化而提出的。但是我们从前面的描述中看到:
它同样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据,或者定量的分析,来说明在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这个政体就可以说不再是极权主义政体,而是专权主义了。
它带来太多的矛盾,对很多现象要附加太多的假设。例如,如果说苏联的解冻后不再是极权了,那么如何解释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事件,赫鲁晓夫被推翻的事件。一个平稳连续存在的共产党政体显然不能够用两种解释。如果七三年后的齐奥塞斯库统治的罗马尼亚是极权主义,六七年到七三年虽然齐奥塞斯库也是总书记,可那时罗马尼亚就不是极权主义政体了的说法是奇怪的。毛泽东后的邓小平是专权主义,那么要描述解释八七年西藏,八九年天安门大屠杀,胡耀邦、赵紫阳下台,乃至抓捕四人帮的现象,需要太多的假设和其它边界条件了。如果中国时下是专权主义,那么对法轮功的残酷的群体灭绝,肆意抓捕审判胡佳、高智晟,对舆论和镇压机器的高度控制、随意滥用,解释起来都不仅非常繁琐,而且可能会带来悖谬。
专权主义想解释共产党社会的变化,可带来的困境和矛盾比能够解释的要多得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解决人们感到的极权主义概念的不足,很多地方显示,与其用极权主义和专权,亦或退一步说所谓“威权”,来区分这不同时期的共产党政体,不如用极权主义不同形式。其实如前所述,既然极权主义和专权也是两种不同的专制形式,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用不同形式的极权主义来描述呢?既然人们看到希特勒的极权主义和共产党是不同形式的,那么为什么斯大林前后,毛泽东之后,亦或邓小平前后,就不能如同分析希特勒专制和共产党专制那样使用同一个极权主义概念呢。后者的区别其实比纳粹和共产党的区别还要小,概念使用起来还要容易!
为此,九十年代以后,一个新的提法,晚近极权主义(Late-totalitarism),或者说后期极权主义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术领域,以及一般社会的讨论中。然而,在中文世界,那些喜爱使用“权威主义”一词的人,又用心良苦地把这个概念翻译成“后极权主义”,正如他们把“专权”翻译成“权威”、“威权”一样,结果是再次造成中文世界的混乱,误以为它指的是极权主义结束后,误以为不再是“专制”制度了。“晚近极权主义”一词的含义,其实不过是和在学界讨论的专权主义概念一样,力图描述极权主义在现代社会的为了生存的变形情况。
在这方面更为过分的是,他们任意使用描述极权主义制度被推翻后的东欧社会的“极权主义之后”,Post-totalitarism,把一个共产党仍然死死地把握权力的社会和东欧走向民主化的社会相提并论。
(3)极权主义、专权主义争论的社会历史效应:
作为一种理论,是否能被社会和历史接受,当然就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和它的社会与历史作用联系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哪一种理论会被民众与社会最终选择,留下积极的影响,在当代要看的是,它对人们都接受的普世价值,如人权、自由是否有积极作用。如果出现了两种解释方法,两种理论,那么,最后历史的结果肯定是看哪种理论对人们的追求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的事实是,一九二三年产生的极权主义概念,其产生就是和反对专制紧密相连的。因为传统的描述分析专制的概念都无法准确描述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共产党和法西斯以及其后的纳粹统治。极权主义概念使人们看清了这两个专制的本质,并启发人们去探测它们的根源。
其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地印证了这一点。三十年代流行起来,是因为对抗纳粹德国的崛起和扩张;五十年代初期后开始更多地进入学界和社会,是因为共产党统治对于世界的威胁,冷战;七十年代后期再次进入更广泛、深刻、细致的讨论,是因为六八年布拉格、波兰团结工会,斯大林死后的共产党社会二三十年来虽然在政策上,领导人上有过各种变化,可是其蛮横强硬,残暴的嗜权性却没有任何改变。
极权主义概念始终是站在最前沿,最激烈地反对专制的人们的有利武器,意识形态的利剑。
从理论到对抗专制的意识形态利剑,应该说是极权主义概念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在学术上由于这一点可能经常造成一些混乱,或许可以说是它的弱点,但是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追随极权主义的人,对极权主义还存在感情的人,及与极权主义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对于这个概念极为反感、甚至痛恨。这也是这个概念从二十年代产生以来,就没有平静过的原因。
然而,威权主义,或者说专权主义的兴起却并不是由于反对专制的需要。
威权主义,或者说专权主义在学术领域的产生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但是,在一般社会生活中造成它传播的原因,却似乎也比学术领域来得更为强烈。实际上威权主义,或者说专权主义的产生的原因是一部分知识精英对于强烈的反共的潜在抵制情绪造成的。
威权主义,专权主义产生的第一波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到六十年代中期左右,那时候是所谓解冻时代,它的第二波是七十年代缓和时代,第三波是八十年代西方经济下滑时代,第四波则是共产党集团已经崩溃,不再对西方具有威胁,对西方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劳动力,以及有毒工业加工地,时下这一时期。
我们这样说并非是一种对于对方目的的推测,而是有着明确的经验事实。例如,按照Ludz六十年代初期的看法,及所谓极权主义问题专家阿伦特六七年的看法,斯大林后的共产党社会——五十年代中期后,六十年代初期的共产党社会,已经不是极权主义,并且提供了走向工业化的第三条道路,那么这当然意味着东欧的共产党政体就不是专制,不再是反对的对象了。按照这种说法,六七年到七三年的罗马尼亚也是与民主社会平行的走向工业化的另外一条道路了。如果这样的话,柏林墙根本用不着崩溃,民众也用不着冒着危险为争取自由努力了。
历史的经验事实说明,显然阿伦特、Ludz等人在六十年代初期以后,在理论的社会作用中,在民众反对专制,争取自由民主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与此恰好相反,极权主义概念在民主与专制对峙的冷战时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巨大作用。它在意识形态上让极权主义统治者无处藏身,启发西欧及东欧的民众与社会,使他们警惕、对抗专制共产党势力的扩张、渗透和颠覆。
八九年以后极权主义理论在东欧获得了压倒性的应用,得到基本上一致地接受的原因也正是在于此。而这个经验事实,则给还没有推翻共产党专制国家的民众提供了非常积极的启示。这就是不管你称这个共产党国家政体专权也罢,极权也罢,反正是专制,反正是一定要反对与推翻!所以,五十年代末期以来的对于东欧共产党国家的研究经验,争论经验告诉我们,从历史社会的发展看,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极权主义理论对争取民主自由的民众更有成效。
从权威主义到威权主义在中文世界的提出,到今天为止,由于中国共产党政体还存在着,还不能如东欧那样,说已经有全面的经验事实证明了“专权主义”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消极负面作用,将肯定被中国社会所抛弃,但是也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事实说明,使用这一概念,并且巧妙地运用中文翻译文字的人的企图,不是反对专制,而是和解、共存,说好听了是寄希望于演化。但是,和五十年前在欧洲的的争论类似的是,他们提出的所谓“为了迅速现代化的需要”,“为落后国家现代化提出另外一条路”,以及和共产党政府的和解等,不仅麻痹了国内民众对于维权人士,异议人士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大大舒缓了共产党专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延长了共产党社会的寿命,当然这大约也是提出这些理论的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与在理论领域中的情况不同,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领域中,威权主义—专权主义,无论在当年东欧及西欧,还是在现今的中国,对于争取维护人权,争取自由民主的民众及运动,如果说它从来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注解:
1.Wolfgang Wippermann,Totalitarismustheorien,Darmstadt, 1997 S. S. 8-9.
2.Jens Petersen,Die Entstehung des Totalitarismusbegriffs
in Italien, in Manfred Funke (Hrsg), Ein Studien-Reader zur Herrschaftsanalyse moderner Diktaturen. Duesseldorf 1978, S. 105-128
Luigi Sturzo,Italien
und Faschismus,Koeln,1926,S. 225;
Francesco Nitti, Bolschevismus Faschismus und Demokratie,
Muenchen, 1926, S.53
3.Lileo Basso,L’antistato,in:La Rivoluzione Liberale ,1925.
Heller,Hermann,Europa und Facismus,Berlin/Leipzig,1929.
4.Franz Borkenau,The Totalitarian Enemy,London,1940
Siegmund
Neumann,Permannent
Revolution,Totalitarianism
in the Age of Civil War,(1942),New York,1965
5.Peter Christian Ludz, Offene Fragen in der
Totalitarismusforschung,in:Politische Vierteljahresschrift 2(1961)329-348.
Entwurf einer soziologischen Theorie
totalitaere verfasster Gesellschaft. Studien und Materialien zur Soziologie der
DDR,(1964),Wiederabgedruckt
in:Seidel/Jenkner(Hg.)Wege der Totalitarismus-Forschung. S.
532-599.
Parteielite im Wandel Funktionsaufbau,Sozialstruktur und Ideologie der SED-Fuehring. Eine empirisch-systematische
Untersuchung,Koeln,1968.
Die soziologische Analyse DDR-Gesellschaft.
In:Thomas,Ruediger(Hg.):Wisse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inder DDR,Muenchen 1971。
6.仲维光:《德国之声中文部》声从何处来?2008,8,30,《新世纪》網
http://www.ncn.org/view.php?id=73021
7.仲维光:《动向》,卡尔·波普谈共产党国家改革─戈尔巴乔夫是改革者吗?香港,1990年8月号
8.Hans Kelsen,Allgemeine Rechtslehre,Berlin/Heidelberg/New York,1925.
Gerneral Theory of
Law and State,Cambridge,1945.
9.仲维光:极权和知识精英,新世纪出版社,香港,2007.
10.Karl Marx,Die britische Herrschaft in Indien(1853),MEW Bd. 9(1960)。S.128 132f .
vgl. Die kuenftigen Ergebnisse der britischen Herrschaft in
Indien(1853),ebd.S.220 ff.
11.Hannah Arendt,Elemente und Uerspruenge totaler
Herrschaft,Frankfurt,(dt Uebersetzung),1955.
Karl Loewenstein,Verfassenslehre,1969,Tuebingen(2.Aufl)
Georg Brunner,Vergleichende Regierungslehre,Bd. 1,
Paderborn/Muenchen/Zuerich/Wien,1979
Wolfgang Merkel,Systemtransformation,Leske+Budrich, Opladen,1999.
12.Ernst Nolte,Die faschistischen Bewegungen,Muenchen,1966
13.Thomas Vollmer,Der militante Islamismus
als neuer Totalitarismus ,Vdm Verlag Dr. Müller,Saarbrücken, 2007
Bassam Tibi,Der
neue Totalitarismus,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Darmstadt,2004.
14.Juan Linz,Totalitarian and Autoritarian Regimes,in:Greenstein,Fred/Polsby,Nelson(Hrsg.):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Bd.3: Macropolitical Theory, Reading/Mass.: 175-411,1975
Autoritaere Regime in:Nohlen, Dieter:Piper’s Woerterbuch zur
Politik, Bd. 1, Muenchen,62-65,1985
15.Sartori,Giovanni:Demokratietheorie,Darmstadt,1992
Totalitarismus,Modellmanie und Lernen aus Irrtuemern,(1995),in: Eckhard Jesse(Hrsg.):Totalitarismus im 20. Jahrhundert,1999,Bonn,572-589,表一,第580页;表二,第584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